北齐社会与士人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绪论 | 第13-19页 |
第一节 北齐社会和士人思想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第三节 本文的任务和结构 | 第16-19页 |
第一章 北齐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19-49页 |
第一节 北齐政治上的胡化倾向与胡汉冲突 | 第20-26页 |
第二节 北齐的学术文化 | 第26-30页 |
第三节 北齐的家族经济 | 第30-40页 |
一、 权贵阶层收入来源 | 第30-31页 |
二、 士族宗族的收入来源 | 第31-32页 |
三、 平民阶层的收入来源 | 第32-33页 |
四、 日常支出 | 第33-36页 |
五、 宗族成员的互相帮扶 | 第36-38页 |
六、 宗教信仰的支出 | 第38-40页 |
第四节 北齐的家学教育与生命之学 | 第40-49页 |
一、 家学教育的兴盛 | 第40-44页 |
二、 家学的作用和影响 | 第44-46页 |
三、 医学与养生思想 | 第46-49页 |
第二章 魏收以官方喉舌为特色的思想 | 第49-85页 |
第一节 公共思想 | 第54-77页 |
一、 宣扬儒教 | 第54-60页 |
二、 官方喉舌 | 第60-63页 |
三、 政治神秘主义 | 第63-66页 |
四、 一统观念 | 第66-70页 |
五、 禅让观念 | 第70-73页 |
六、 经世思想 | 第73-75页 |
七、 政治批评 | 第75-77页 |
第二节 私人思想 | 第77-85页 |
一、 生命关怀 | 第77-80页 |
二、 个人生活 | 第80-82页 |
三、 训戒子弟 | 第82-85页 |
第三章 刘昼以儒而杂为特色的思想 | 第85-129页 |
第一节 刘昼及其著作 | 第86-91页 |
一、 历代关于《刘子》作者的著录 | 第86-89页 |
二、 刘昼事迹与《刘子》内容的比较 | 第89-91页 |
第二节 政治观上以儒为主 | 第91-108页 |
一、 儒家道德 | 第92-94页 |
二、 礼乐制度 | 第94-95页 |
三、 性情观 | 第95-96页 |
四、 仁政和德政主张 | 第96-98页 |
五、 选官思想 | 第98-104页 |
六、 法的运用 | 第104-106页 |
七、 论战争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人生观上由儒入道 | 第108-121页 |
一、 勤奋学习 | 第108-112页 |
二、 谨慎做人 | 第112-114页 |
三、 相信命运 | 第114-117页 |
四、 关注生命 | 第117-121页 |
第四节 学术上杂合诸家 | 第121-127页 |
一、 对诸家思想的综合 | 第121-124页 |
二、 辩证观与感应论 | 第124-127页 |
第五节 刘昼思想特征与命运 | 第127-129页 |
第四章 颜之推以治家为特色的思想 | 第129-171页 |
第一节 家庭伦理与家庭经济 | 第130-134页 |
一、 家庭伦理 | 第130-133页 |
二、 家庭经济 | 第133-134页 |
第二节 家庭礼仪 | 第134-140页 |
一、 日常礼节 | 第135-137页 |
二、 称谓之礼 | 第137-140页 |
第三节 如何做人 | 第140-150页 |
一、 家庭教育 | 第140-143页 |
二、 学习 | 第143-148页 |
三、 学贤人 | 第148-150页 |
第四节 论才艺 | 第150-157页 |
一、 文章与文人 | 第150-152页 |
二、 考据 | 第152-154页 |
三、 六艺 | 第154-157页 |
第五节 论做事 | 第157-163页 |
一、 论名实关系 | 第157-159页 |
二、 论士有专长 | 第159-160页 |
三、 论为官之道 | 第160-163页 |
第六节 排玄崇佛 | 第163-171页 |
一、 排斥玄学 | 第163-164页 |
二、 徘徊道教 | 第164-166页 |
三、 崇信佛学 | 第166-169页 |
四、 儒释关系 | 第169-171页 |
第五章 比较分析和结论 | 第171-187页 |
第一节 共性特征 | 第171-178页 |
一、 关心政治 | 第171-176页 |
二、 疏离政治 | 第176-178页 |
第二节 个性特征 | 第178-187页 |
一、 关心政治的立足点不同 | 第178-184页 |
二、 疏离政治的程度、起因不同 | 第184-187页 |
结语 | 第187-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201页 |
致谢 | 第201-202页 |
个人简历 | 第202-203页 |
学术成果 | 第203-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