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张闻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2页
 第一节 选题意义第13-14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4-39页
 第三节 写作思路、新意与不足和研究方法第39-42页
第二章 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演进第42-60页
 第一节 中国化的前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接受第42-50页
  一、 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第42-44页
  二、 接受马克思主义第44-47页
  三、 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第47-50页
 第二节 中国化思想的形成:从“苏化”到“中国化”的转变第50-60页
  一、 “苏化”:留苏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第50-53页
  二、 “中国化”:回国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转变第53-56页
  三、 理论自觉: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第56-60页
第三章 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主张第60-88页
 第一节 始终坚持理论掌握群众第60-69页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60-64页
  二、 理论形式民族化第64-67页
  三、 理论内容通俗化第67-69页
 第二节 高度重视理论宣传第69-74页
  一、 动员群众的有效武器第70-72页
  二、 教育党员干部的需要第72-74页
 第三节 时刻注重调查研究第74-82页
  一、 树立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第75-77页
  二、 遵循调查研究的基本规律第77-79页
  三、 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第79-82页
 第四节 着重强调宣传与组织工作相结合第82-88页
  一、 学习群众和领导群众相结合第82-85页
  二、 宣传工作与组织工作相结合第85-88页
第四章 张闻天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第88-117页
 第一节 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舆论阵地第88-97页
  一、 报刊杂志普及马克思主义第88-91页
  二、 戏剧艺术宣传马克思主义第91-94页
  三、 多种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第94-97页
 第二节 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第97-105页
  一、 马列经典著作的译著第98-100页
  二、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典范第100-102页
  三、 理论学习机制的构建第102-105页
 第三节 开展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第105-117页
  一、 制定正确政策引导教育第105-108页
  二、 利用学校开展教育第108-110页
  三、 社会交往中倡导教育第110-113页
  四、 以多种形式宣传教育第113-117页
第五章 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第117-148页
 第一节 提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第117-126页
  一、 求是第117-120页
  二、 唯实第120-123页
  三、 创新第123-126页
 第二节 巩固和加强党的建设第126-133页
  一、 突出党的理论武装第127-129页
  二、 强化党的制度建设第129-131页
  三、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第131-133页
 第三节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133-148页
  一、 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133-136页
  二、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136-143页
  三、 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基第143-148页
第六章 结束语: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与实践的基本经验第148-162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不断学习,坚持理论创新第148-152页
 第二节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教条,必须结合实际第152-154页
 第三节 密切联系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154-159页
 第四节 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第159-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71页
 一、 文献资料第162-163页
 二、 著作类第163-165页
 三、 论文类第165-170页
 四、 报刊第170-171页
致谢第171-17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73-175页
 个人简历第173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第173页
 在学期间的主要获奖情况第173-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际债务危机与美国金融霸权之基--塔夫脱“金元外交”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