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神鬼艺术中的苦难美学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图录 | 第9-10页 |
| 1 引言 | 第10-17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主要内容 | 第11-14页 |
| ·主要观点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 2 总论 | 第17-22页 |
| ·鬼神观念的源起及发展简述 | 第17-19页 |
| ·先秦年代的界定 | 第17页 |
| ·鬼神观念的源起与发展 | 第17-19页 |
| ·鬼神思维特点 | 第19-22页 |
| 3 先秦文化中的神鬼艺术内容 | 第22-44页 |
| ·巫术艺术 | 第22-33页 |
| ·巫师文字 | 第23-25页 |
| ·祠祀文学 | 第25-28页 |
| ·巫风乐舞 | 第28-31页 |
| ·巫画 | 第31-33页 |
| ·造物艺术 | 第33-39页 |
| ·神圣隐去 | 第33-35页 |
| ·鬼神思维对成器思想的影响 | 第35-39页 |
| ·哲学语境中的鬼神观 | 第39-44页 |
| ·借天命抒人意——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鬼神观 | 第39-40页 |
| ·天爱人,鬼利人——墨家的鬼神观 | 第40-41页 |
| ·谈"天"说"道"——道家的鬼神观 | 第41-42页 |
| ·人应是天的主宰——先秦唯物论 | 第42-44页 |
| 4 "痛苦的智慧"——先秦人民的苦难体验 | 第44-54页 |
| ·苦难意识的内涵 | 第45页 |
| ·苦难体验与神鬼艺术诞生的相关性 | 第45-47页 |
| ·"美是难的"——先秦人民的苦难体验 | 第47-54页 |
| ·"人兽之辨"——生命与自然的本体认知 | 第47-48页 |
| ·人生之最大不幸——死亡 | 第48-51页 |
| ·生命困顿的衍生 | 第51-54页 |
| 5 神鬼艺术的苦难美学内涵 | 第54-62页 |
| ·神鬼艺术产生的心理基础 | 第54-55页 |
| ·丰富的想象力 | 第54页 |
| ·恐惧和敬畏之心 | 第54-55页 |
| ·神鬼艺术展示的苦难母题内容 | 第55-59页 |
| ·分离、丧失和受苦 | 第56-57页 |
| ·争取自立 | 第57-58页 |
| ·追寻意义 | 第58-59页 |
| ·神鬼艺术的苦难价值解读 | 第59-62页 |
| 6 苦难美学与现代艺术创作 | 第62-68页 |
| ·文明的相对性——神鬼艺术比较的意义和价值 | 第62-64页 |
| ·"神灵"照耀——孱弱与敬畏 | 第62-63页 |
| ·"上帝"远去——"物"和"神"的置换 | 第63-64页 |
| ·感觉的沦丧——无"痛感"的艺术狂欢 | 第64-65页 |
| ·美的回归 | 第65-68页 |
| 结语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相关目录 | 第71-72页 |
| 后记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