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中职专业教师资格标准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 ·中职 | 第11-12页 |
| ·教师专业化 | 第12页 |
| ·专业教师 | 第12-13页 |
| ·教师资格标准 | 第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2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中职专业教师资格标准概述 | 第17-25页 |
|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7页 |
| ·教师专业化理论 | 第17-18页 |
| ·系统论 | 第18-19页 |
| ·发达国家中职专业教师资格标准 | 第19-23页 |
| ·美国 | 第19-20页 |
| ·欧盟 | 第20-23页 |
| ·日本 | 第23页 |
| ·发达国家中职教师资格标准经验总结 | 第23-25页 |
| ·权威的制定机构和严格的实施办法 | 第23-24页 |
| ·由单一理论文凭向多元资格体系发展 | 第24页 |
| ·注重专业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和基本道德素养 | 第24页 |
| ·强调教师入职后的可持续发展 | 第24-25页 |
| 3 中职专业教师资格调查与分析 | 第25-32页 |
| ·问卷设计 | 第25页 |
| ·调查对象 | 第25页 |
| ·调查内容 | 第25页 |
| ·调查情况概述 | 第25-30页 |
| ·中职在职专业教师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 ·中职专业教师资格标准情况 | 第27-28页 |
| ·中职专业教师能力结构情况 | 第28-30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2页 |
| ·没有规范性专业教师入职标准 | 第30页 |
| ·专业教师来源渠道混杂 | 第30-31页 |
| ·教师招聘重资格不重能力 | 第31页 |
| ·“双师型”教师有名无实 | 第31-32页 |
| 4 中职专业教师资格标准指标框架的建立 | 第32-47页 |
| ·中职专业教师资格标准指标的建立依据 | 第32-34页 |
| ·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的引领 | 第32页 |
| ·发达国家中职专业教师资格标准的借鉴 | 第32-33页 |
| ·教师专业化对中职专业教师的具体要求 | 第33页 |
| ·调查中对中职专业教师实际的能力需求 | 第33-34页 |
| ·中职专业教师资格标准指标的建立原则 | 第34页 |
| ·全面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 第34页 |
| ·专业性与可行性相统一 | 第34页 |
| ·时效性与前瞻性相统一 | 第34页 |
| ·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统一 | 第34页 |
| ·中职专业教师资格标准指标框架的构建 | 第34-47页 |
| ·职业素养 | 第34-36页 |
| ·专业能力 | 第36-42页 |
| ·科研能力 | 第42-43页 |
| ·自身发展能力 | 第43-47页 |
| 5 中职专业教师资格标准实施的基本问题探讨 | 第47-50页 |
| ·以立法的形式保证资格标准实施的权威性 | 第47页 |
| ·以资格标准为依据完善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 第47-48页 |
| ·灵活运用资格标准改革中职专业教师人事制度 | 第48页 |
| ·以资格标准作为教师职后培训和动态考核依据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附录1 | 第54-56页 |
| 附录2 | 第56-57页 |
| 附录3 | 第57-58页 |
| 后记 | 第58-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