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7页 |
1 中国小麦种质资源状况 | 第17-18页 |
·中国小麦种质资源概况 | 第17-18页 |
·中国小麦地方品种资源概况 | 第18页 |
2 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8-24页 |
·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9-20页 |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0-24页 |
·小麦核心种质的构建 | 第20-21页 |
·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1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21-24页 |
3 小麦品种品质 | 第24-33页 |
·小麦籽粒的物理特性 | 第24-26页 |
·容重、千粒重 | 第24-25页 |
·角质率、籽粒硬度 | 第25-26页 |
·小麦磨粉品质 | 第26页 |
·出粉率 | 第26页 |
·灰分 | 第26页 |
·小麦蛋白质品质 | 第26-30页 |
·蛋白质含量与质量 | 第26-28页 |
·湿面筋含量与质量 | 第28-29页 |
·沉淀值 | 第29-30页 |
·面团流变学特性 | 第30-33页 |
·吸水率 | 第31页 |
·形成时间、稳定时间 | 第31-32页 |
·软化度、评价值 | 第32-33页 |
4 HMW-GS分析 | 第33-35页 |
·HMW-GS的命名 | 第33页 |
·HMW—GS的分离 | 第33-35页 |
·HMW-GS对小麦品质的贡献 | 第35页 |
5 目的、意义 | 第35-37页 |
·促进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 | 第35-36页 |
·构建湖北小麦资源的核心种质 | 第36页 |
·筛选HMW-GS优质亚基 | 第36-37页 |
第二章 长江流域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 第37-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供试材料 | 第37页 |
·方法 | 第37-38页 |
·统计分析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长江流域小麦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表现 | 第38-42页 |
·长江流域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42-43页 |
·长江流域不同生态区的小麦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表现 | 第43-44页 |
·不同生态区小麦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比较 | 第44-4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6-47页 |
第三章 长江流域小麦地方品种品质性状多样性分析 | 第47-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田间试验 | 第48页 |
·品质分析 | 第48页 |
·统计分析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长江流域小麦地方品种品质性状分析 | 第48-53页 |
·蛋白质含量分析 | 第49-50页 |
·淀粉含量分析 | 第50-52页 |
·湿面筋含量分析 | 第52-53页 |
·沉降值分析 | 第53页 |
·长江流域小麦地方品种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53-54页 |
·长江流域不同生态区的小麦地方品种品质性状分析 | 第54-57页 |
·蛋白质含量分析 | 第55页 |
·淀粉含量分析 | 第55页 |
·湿面筋含量分析 | 第55-56页 |
·沉降值分析 | 第56页 |
·长江中上游小麦地方品种品质性状与澳大利亚品种品质性状比较 | 第56页 |
·长江中上游不同生态区的小麦地方品种品质性状差异显著性 | 第56-5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7-59页 |
第四章 长江流域小麦地方品种HMW-GS的SDS-PAGE分析 | 第59-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试验材料 | 第60页 |
·试验方法 | 第60-62页 |
·蛋白质提取方法 | 第60页 |
·SDS-PAGE电泳方法 | 第60-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9页 |
·长江流域小麦地方品种HWM-GS的组成 | 第62-76页 |
·长江流域小麦地方品种HMW-GS的变异类型及其频率 | 第76-77页 |
·长江流域小麦地方品种HMW-GS的组合及优质亚基 | 第77-7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9-80页 |
第五章 长江流域小麦地方品种HMW-GS高频率特异等位基因分析 | 第80-10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2页 |
·植物材料 | 第81页 |
·蛋白质提取 | 第81页 |
·MALDI-TOF-MS分析 | 第81-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4页 |
·Glu-A1 | 第83页 |
·Glu-B1 | 第83-84页 |
·Glu-D1 | 第84页 |
3 讨论 | 第84-86页 |
附表 | 第86-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