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引言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抗剪强度折减法的发展过程 | 第11-14页 |
| ·公路隧道初期支护背后空洞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数值模拟隧道施工过程 | 第17-22页 |
| ·数值模拟隧道施工过程采用的方法 | 第17-20页 |
| ·模拟开挖卸荷过程 | 第17-18页 |
| ·模拟施工过程 | 第18-19页 |
| ·计算释放荷载的方法 | 第19-20页 |
| ·隧道开挖过程中 ANSYS 的应用 | 第20-22页 |
| ·模拟初始地应力 | 第20页 |
| ·模拟开挖施工步骤 | 第20-21页 |
| ·模拟连续施工过程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慈母山 2 号隧道工程概况及施工方案 | 第22-26页 |
| ·工程概况 | 第22页 |
| ·工程构造 | 第22-24页 |
| ·洞身围岩 | 第22-23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 ·隧道施工方案及衬砌结构 | 第24-26页 |
| 第四章 三角形空洞对衬砌结构的力学特性研究 | 第26-54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 ·研究范围 | 第27-28页 |
| ·空洞径向不同尺寸计算结果分析 | 第28-38页 |
| ·三角形空洞底(4m)×高(2m)×径向(2m) | 第28-31页 |
| ·三角形空洞底(4m)×高(2m)×径向(4m) | 第31-33页 |
| ·三角形空洞底(4m)×高(2m)×径向(6m) | 第33-35页 |
| ·三角形空洞底(4m)×高(2m)×径向(8m) | 第35-38页 |
| ·空洞竖向不同高度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38-44页 |
| ·三角形空洞底(4m)×高(0.5m)×径向(4m) | 第38-40页 |
| ·三角形空洞底(4m)×高(1m)×径向(4m) | 第40-42页 |
| ·三角形空洞底(4m)×高(1.5m)×径向(4m) | 第42-44页 |
| ·空洞环向不同长度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44-51页 |
| ·三角形空洞底(2m)×高(2m)×径向(4m) | 第44-46页 |
| ·三角形空洞底(3m)×高(2m)×径向(4m) | 第46-49页 |
| ·三角形空洞底(5m)×高(2m)×径向(4m)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51-54页 |
| ·围岩构应力及位移分析 | 第51-52页 |
| ·安全系数分析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矩形空洞衬砌结构的力学特性研究 | 第54-81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54-55页 |
| ·研究范围 | 第55页 |
| ·空洞径向不同尺寸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65页 |
| ·矩形空洞环形长度(3m)×高(2m)×径向(2m) | 第55-58页 |
| ·矩形空洞环形长度(3m)×高(2m)×径向(4m) | 第58-60页 |
| ·矩形空洞环形长度(3m)×高(2m)×径向(6m) | 第60-62页 |
| ·矩形空洞环形长度(3m)×高(2m)×径向(8m) | 第62-65页 |
| ·空洞竖向不同高度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65-72页 |
| ·矩形空洞环形长度(3m)×高(0.5m)×径向(4m) | 第65-67页 |
| ·矩形空洞环形长度(3m)×高(1m)×径向(4m) | 第67-69页 |
| ·矩形空洞环形长度(3m)×高(1.5m)×径向(4m) | 第69-72页 |
| ·空洞环向不同长度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72-78页 |
| ·矩形空洞环形长度(2m)×高(2m)×径向(4m) | 第72-74页 |
| ·矩形空洞环形长度(4m)×高(2m)×径向(4m) | 第74-76页 |
| ·矩形空洞环形长度(5m)×高(2m)×径向(4m) | 第76-78页 |
| ·小结 | 第78-81页 |
| ·围岩构应力及位移分析 | 第78-79页 |
| ·安全系数分析 | 第79-81页 |
| 第六章 梯形空洞对衬砌结构的力学特性研究 | 第81-108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1-82页 |
| ·研究范围 | 第82页 |
| ·空洞径向不同尺寸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82-92页 |
| ·梯形空洞上底(2.5m)×下底(3m)×高(1.5m)×径向(2m) | 第82-85页 |
| ·梯形空洞上底(2.5m)×下底(3m)×高(1.5m)×径向(3m) | 第85-87页 |
| ·梯形空洞上底(2.5m)×下底(3m)×高(1.5m)×径向(4m) | 第87-89页 |
| ·梯形空洞上底(2.5m)×下底(3m)×高(1.5m)×径向(5m) | 第89-92页 |
| ·空洞竖向不同高度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92-98页 |
| ·梯形空洞上底(2.5m)×下底(3m)×高(0.5m)×径向(4m) | 第92-94页 |
| ·梯形空洞上底(2.5m)×下底(3m)×高(1m)×径向(4m) | 第94-96页 |
| ·梯形空洞上底(2.5m)×下底(3m)×高(2m)×径向(4m) | 第96-98页 |
| ·空洞环向不同长度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98-105页 |
| ·梯形空洞上底(3m)×下底(2m)×高(1.5m)×径向(4m) | 第98-101页 |
| ·梯形空洞上底(4m)×下底(2m)×高(1.5m)×径向(4m) | 第101-103页 |
| ·梯形空洞上底(4m)×下底(3m)×高(1.5m)×径向(4m) | 第103-105页 |
| ·小结 | 第105-108页 |
| ·围岩构应力及位移分析 | 第105-106页 |
| ·安全系数分析 | 第106-10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 ·结论 | 第108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08-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