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4-23页 |
1 前言 | 第14-15页 |
2 高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15-16页 |
·高温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5-16页 |
·高温对水稻开花结实的影响 | 第16页 |
3 高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16-17页 |
4 高温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生理机制 | 第17-21页 |
·植物激素 | 第17-19页 |
·高温对酶的影响 | 第19-20页 |
·与光合有关的酶 | 第19页 |
·与籽粒灌浆有关的酶 | 第19-20页 |
·活性氧、抗氧化保护酶系统、膜脂过氧化和膜透性 | 第20-21页 |
·渗透调节物质 | 第21页 |
·HSP家族 | 第21页 |
5 存在问题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一章 播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23-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3-24页 |
·温度的记录 | 第23页 |
·测产与考种 | 第23-24页 |
·稻米品质 | 第24页 |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6页 |
·播期与水稻产量及品质的相关性 | 第25-29页 |
·播期处理与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相关性 | 第25-26页 |
·播期处理与米质的相关性 | 第26-29页 |
·不同播期下水稻的产量及构成因子 | 第29-32页 |
·不同播期下各水稻品种的稻米品质 | 第32-36页 |
·加工品质 | 第32-33页 |
·外观品质 | 第33-35页 |
·营养品质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38页 |
·播期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36-37页 |
·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二章 昼夜高温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 第38-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试验设计 | 第38页 |
·指标测定与方法 | 第38-39页 |
·处理时期确定 | 第38页 |
·荧光测定 | 第38-39页 |
·花粉育性观察 | 第39页 |
·籽粒内源激素 | 第39页 |
·测产与考种 | 第39页 |
·稻米品质 | 第39页 |
·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56页 |
·温度处理效果 | 第40-42页 |
·增温处理下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 第42-46页 |
·幼穗分化期 | 第42-43页 |
·抽穗期 | 第43-44页 |
·灌浆期 | 第44-46页 |
·增温处理下稻米品质的变化 | 第46-50页 |
·加工品质 | 第46-47页 |
·外观品质 | 第47-49页 |
·营养品质 | 第49-50页 |
·增温处理下水稻植株生理活性的变化 | 第50-56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第50-52页 |
·籽粒内源激素的变化 | 第52-54页 |
·花粉育性的变化 | 第54-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昼夜高温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56-58页 |
·幼穗分化期 | 第56页 |
·抽穗期 | 第56-57页 |
·灌浆期 | 第57-58页 |
第三章 结语 | 第58-59页 |
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8页 |
·试验设计和思路的创新 | 第58页 |
·将生产中的问题和试验紧密结合 | 第58页 |
2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58页 |
·品种的选择 | 第58页 |
·增温处理装置 | 第58页 |
·机理研究还有待深入 | 第58页 |
3 进一步研究思路 | 第58-59页 |
·进一步研究自然温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第58页 |
·深入研究昼夜高温对水稻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理过程的影响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