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20页 |
·单倍体的概念及分类 | 第10页 |
·植物单倍体的发现以及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植物单倍体的应用 | 第11-13页 |
·植物育种 | 第11-12页 |
·物种进化史的研究 | 第12页 |
·遗传分析 | 第12页 |
·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2-13页 |
·单倍体产生途径 | 第13-14页 |
·组织和细胞的体外培养 | 第13页 |
·诱导单性生殖 | 第13页 |
·自发产生 | 第13-14页 |
·远缘杂交发育过程中单亲染色体消失 | 第14页 |
·基因工程的方法 | 第14页 |
·活体诱导单倍体 | 第14页 |
·活体诱导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诱导系的发展 | 第14-16页 |
·活体诱导单倍体产生的原因 | 第16-18页 |
·整体染色透明技术 | 第18-20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3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1-24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花粉育性的鉴定 | 第21-22页 |
·相互杂交及自交籽粒发育情况调查 | 第22页 |
·Hua24×HZI6受精情况及胚和胚乳发育状况观察 | 第22页 |
·Hua24×HZI6授粉之后中途籽粒发育状况及胚和胚乳染色体计数 | 第22-23页 |
·成熟时籽粒分类、幼苗颜色和大小比较 | 第23页 |
·幼胚和幼苗DNA的提取、SSR标记检测染色体来源 | 第23-2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37页 |
·HZI6和Hua24花粉育性 | 第24页 |
·Hua24×HZI6授粉后不同时间段胚珠的发育情况 | 第24-31页 |
·Hua24未授粉和Hua24自交受精情况研究 | 第25-26页 |
·Hua24×HZI6受精情况及胚和胚乳发育状况观察 | 第26-29页 |
·Hua24自交和Hua24×HZI6杂交授粉之后助细胞的观察 | 第29-31页 |
·相互杂交和自交籽粒发育情况的比较 | 第31-32页 |
·Hua24×HZI6第8、12、15天籽粒发育状况及胚染色体计数 | 第32-34页 |
·Hua24×HZI6 F1果穗成熟籽粒类型 | 第34-35页 |
·Hua24×HZI6 F1非整倍体胚 | 第35-36页 |
·Hua24×HZI6 F1胚乳细胞染色体数目 | 第36-37页 |
5 讨论 | 第37-42页 |
·单倍体的来源 | 第37-38页 |
·细胞学和分子证据 | 第37页 |
·发育方面的证据 | 第37-38页 |
·无胚种子、败育种子、干瘪种子的来源 | 第38页 |
·无胚乳种子的败育 | 第38页 |
·诱导系的花粉粒 | 第38-39页 |
·胚和胚乳的相互作用 | 第39-40页 |
·胚中的非整倍体现象 | 第40页 |
·自然加倍 | 第40页 |
·发育过程中单倍体数量的变化 | 第40-42页 |
6 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4页 |
附录 | 第54-60页 |
附录1 SSR标记 | 第54-56页 |
附录2 碱裂解法提取幼胚DNA | 第56页 |
附录3 玉米叶片小量DNA提取(CTAB法) | 第56-57页 |
附录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 | 第57-59页 |
附录5 爱氏苏木精稀释液配制 | 第59页 |
附录6 改良卡宝品红染液配制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