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 绪论 | 第11-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二 概念阐释与理论综述 | 第18-25页 |
·环境公平理论 | 第18-19页 |
·马克思的正义理论 | 第19-20页 |
·战略选择理论 | 第20-21页 |
·社会选择理论——偏好加总规则及集体选择 | 第21-22页 |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第22-23页 |
·理性行为选择理论——论文视角与前提综述 | 第23-25页 |
三 珊溪水库周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 | 第25-30页 |
·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描述 | 第25-26页 |
·珊溪水库保护区概况 | 第25页 |
·珊溪镇经济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珊溪镇环境与经济发展比值关系及说明 | 第26-28页 |
·经济效益极限悖论解析现行政策缺陷 | 第28-30页 |
四 环境不完全公平的受害者——珊溪水库周边居民 | 第30-41页 |
·政府政策偏向图解分析 | 第30-32页 |
·政府经济政策的历史欠账 | 第31页 |
·当前政府面对污染转移的政策选择 | 第31-32页 |
·集体行动下效益获利分析 | 第32-35页 |
·珊溪镇企业之间的囚徒困境 | 第33-34页 |
·乡镇企业之间的智猪博弈 | 第34-35页 |
·无知之幕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第35-40页 |
·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 第35-38页 |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 | 第38-39页 |
·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 第39-40页 |
·环境不完全公平原因综述 | 第40-41页 |
五 珊溪水库周边富民道路之必然选择——发展生态旅游 | 第41-52页 |
·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及释义 | 第41-43页 |
·环境“特别利益牺牲者”之生态补偿的考虑 | 第43-44页 |
·环境公平与经济效益博弈的最优选择 | 第44-45页 |
·依托先天环境资源优势而遴选最佳产业发展类型的抉择 | 第45-46页 |
·顺应珊溪居民发展生态旅游、维护环境权的强烈意愿之需要 | 第46-50页 |
·生态旅游的认知对“积极参与与提升潜力”之逐步回归分析 | 第47-48页 |
·生态旅游的认知对“政府期望与促进发展”之逐步回归分析 | 第48-49页 |
·生态旅游的认知对“善用资源与开发效应”之逐步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环境公平之区域公平、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的使然 | 第50-52页 |
六 珊溪水库发展生态旅游提高经济效益的量化理论支撑 | 第52-56页 |
·Harrod—Domar模型下经济增长 | 第52-53页 |
·新古典主义模型中考虑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53-54页 |
·拓展Lucas模型,分析珊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 第54-56页 |
七 环境代际公平前提下的水库生态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 第56-64页 |
·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高度目前阶段依旧大于环境保护 | 第56-58页 |
·生态旅游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支柱产业,更可能是主导产业 | 第58-59页 |
·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清晰明确功能分区 | 第59-60页 |
·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确定相应旅游规模 | 第60-62页 |
·珊溪水库库周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 第61页 |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要求及程序规范 | 第61-62页 |
·引入绿色GDP,将居民满意度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 第62-64页 |
八 环境效益与经济博弈综述——可实现的可持续发展观 | 第64-69页 |
·新型公平正义模式下珊溪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 第64-68页 |
·发展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 | 第64-65页 |
·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 | 第65-66页 |
·发展生态旅游的环境效益 | 第66-68页 |
·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型中经济利益与环境公平博弈分析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注释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