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数学论文--数学理论论文

《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研究目的第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研究基础和文献综合述评第12-15页
     ·研究基础第12-13页
     ·文献综合评述第13-15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19页
     ·研究内容第15-16页
     ·研究难点与重点第16-17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页
     ·研究创新点第17-19页
第二章 李善兰与伟烈亚力的生平及成就第19-49页
   ·李善兰生平第19-23页
   ·李善兰传统数学成果第23-36页
     ·素数论第23-28页
     ·微积分第28-31页
     ·级数论第31-33页
     ·其他数学成果第33-36页
   ·伟烈亚力生平第36-37页
   ·伟烈亚力的学术研究第37-48页
     ·研究和传播中国数学史第40-46页
     ·传播外国数学史第46-48页
   ·李善兰和伟烈亚力的翻译工作第48-49页
第三章 《代数学》和《拾级》的翻译出版第49-79页
   ·《代数学》和《拾级》翻译的社会背景第49-52页
   ·《代数学》和《拾级》的出版和版本情况第52-60页
     ·《代数学》和《拾级》的出版情况第52-55页
     ·《代数学》的底本和版本介绍第55-58页
     ·《拾级》的底本和版本介绍第58-60页
   ·《代数学》和《拾级》的翻译情况第60-79页
     ·《代数学》和《拾级》的翻译模式第62-64页
     ·《代数学》和《拾级》的符号系统第64-68页
     ·《代数学》和《拾级》的语言翻译特点第68-70页
     ·《代数学》和《拾级》的术语翻译第70-79页
第四章 《代数学》主要内容研究第79-147页
   ·《代数学》目录第79-81页
   ·方程理论第81-95页
   ·代数表示理论第95-117页
   ·二项式定理第117-123页
   ·极限理论第123-129页
   ·级数理论第129-147页
第五章 《拾级》主要内容研究第147-237页
   ·《拾级》的序言和目录第147-150页
     ·《拾级》的两个序言第147-149页
     ·《拾级》的目录第149-150页
   ·第一部分解析几何研究第150-191页
     ·第1-3卷之解析几何基础第150-165页
     ·第4-7卷之圆锥曲线第165-186页
     ·第8-9卷之曲线分类及一些特殊超越曲线第186-191页
   ·第二部分微分学研究第191-226页
     ·第10-13卷之微分第191-216页
     ·第14-16卷之微分应用第216-226页
   ·第三部分积分学研究第226-237页
     ·第17卷之积分第226-234页
     ·第18卷之积分应用第234-237页
第六章 《代数学》和《拾级》的意义第237-259页
   ·数学符号引进第237-238页
   ·传播数学史第238-242页
   ·近代数学研究第242-247页
     ·符号代数学第242-243页
     ·变量分析数学第243-247页
   ·李善兰传统数学与二译著的比较第247-254页
     ·代数学理论第247页
     ·微积分思想第247-254页
   ·二译著对晚清数学教育的贡献第254-259页
结语第259-261页
参考文献第261-27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活动第271-273页
致谢第273-275页
作者简介第275页

论文共2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1917-1949)
下一篇: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保守表面蛋白的鉴定与免疫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