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自然科学史论文

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1917-1949)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目录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6页
   ·文献综述与拟解决的问题第16-23页
     ·文献综述第16-22页
     ·拟解决的问题与研究内容第22-23页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23-25页
     ·研究思路第23页
     ·研究方法第23-24页
     ·创新点第24页
     ·研究的局限性第24-25页
第二章 相对论的基本思想与发展演化第25-53页
   ·狭义相对论前史第25-31页
     ·马赫与庞加莱对牛顿时空观的批评第25-28页
     ·经典物理学危机与洛伦兹变换第28-31页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思想的形成与理论体系的建立第31-39页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形成的思路第32-35页
     ·狭义相对论解决的基本问题第35-37页
     ·质能关系式与唯能论第37-39页
   ·广义相对论基本思想与理论体系的创立第39-46页
     ·广义相对论创立的基本思路第39-41页
     ·广义相对论解决的基本问题第41-45页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第45-46页
   ·爱因斯坦的方法论思想第46-49页
   ·辩证看待和正确理解相对论第49-53页
第三章 相对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17-1920)第53-63页
   ·最初引入相对论术语的《学艺》期刊第53-58页
     ·狭义相对论术语初次出现在中国第54-55页
     ·最先向国人介绍相对论的学者——许崇清第55-57页
     ·许崇清文章对中国人接纳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第57-58页
   ·《东方杂志》:几乎与世界同步报道广义相对论日全食考察结果第58-60页
   ·文元模:伴随“Science”而来的爱因斯坦新宇宙观第60-62页
   ·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罗素、爱因斯坦访华及日本相对论传播的影响第63-87页
   ·罗素访华与相对论在中国第63-71页
     ·罗素:将相对论引进中国的第一位西方人第64-65页
     ·罗素演讲之《爱因斯坦引力新说》第65-67页
     ·罗素系列演讲之《物的分析》第67-69页
     ·罗素系列演讲对相对论在中国传播的影响第69-71页
   ·爱因斯坦:相对论创始人在中国第71-82页
     ·蔡元培三邀爱因斯坦访华第71-73页
     ·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在上海第73-76页
     ·爱因斯坦第二次途径上海的相对论演讲第76-78页
     ·爱因斯坦访华之影响第78-82页
   ·日本相对论传播对中国的影响第82-85页
     ·桑木或雄:将相对论传入日本的第一人第82-84页
     ·石原纯:日本少数懂得相对论的人第84-85页
   ·小结第85-87页
第五章 集中、系统传播相对论的高潮(1920-1928)第87-130页
   ·《改造》与爱因斯坦的第一本译著在中国第87-99页
     ·《改造》与中国第一个“相对论专号”第88-93页
     ·夏元瑮与爱因斯坦译著《相对论浅释》第93-99页
   ·《同济杂志》与第一个“相对论研究”专栏第99-103页
     ·沟通中德文化的同济大学与《同济杂志》第99-100页
     ·《同济杂志》相对论专栏的相对学理研究与传播第100-103页
   ·《少年中国》与爱因斯坦的第一张照片在中国第103-110页
     ·魏嗣銮与爱因斯坦的通信第103-106页
     ·《少年中国·相对号》传播相对论的4个创造第106-110页
   ·《东方杂志》的相对论科学普及第110-116页
     ·《东方杂志》相对论传播的科学实践第110-111页
     ·《爱因斯坦号》相对论的全面译介第111-116页
   ·三个专号的传播学意义及比较研究第116-120页
     ·专号“直达科学前沿”的选题体现“五四”后西学传播主体的新特点第116-118页
     ·专号的编辑发行,体现知识分子寻求“科学救国”的愿望和国人科学意识的觉醒第118-119页
     ·三个专号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时效比较第119-120页
   ·《科学》与相对论的图解和博尔顿相对说在中国第120-128页
     ·杨铨、汪胡桢(1897-1989)与博尔顿(L.Bolton)相对说在中国第122-126页
     ·《科学》与相对论图解在中国第126-128页
   ·小结第128-130页
第六章 相对论在中国的吸收和研究(1928—1949)第130-153页
   ·周培源、束星北、胡宁等的相对论研究第130-139页
     ·周培源与爱因斯坦的交往和引力场静态解的研究第131-134页
     ·束星北与爱因斯坦统一场的研究第134-136页
     ·程茂兰大陵五(βPer)光度的测定及光速不变原理的验证第136-137页
     ·胡宁在广义相对论中的开创性研究第137-139页
   ·20世纪30年代《武汉高等理科季刊》的相对论研究第139-143页
     ·李芳柏与《武昌高师数理学会杂志》的狭义相对论研究第139-140页
     ·吴南薰、郑亚余等30年代的相对论数理研究第140-143页
   ·田渠与我国第一部《相对论》教科书的出版第143-145页
     ·内容丰富,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第144页
     ·语言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初学者第144-145页
   ·相对论在世界各国的接受、吸收比较研究第145-152页
     ·相对论初期在德国的接受概况第145-148页
     ·相对论在俄国和苏联第148页
     ·相对论在英国和法国第148-150页
     ·相对论在中国与德、英、法和俄国的比较第150-152页
   ·小结第152-153页
第七章 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高等物理教育的影响第153-160页
   ·相对论的传入、传播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物理系的创建与发展第153-156页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物理系的创建与发展第153-154页
     ·相对论课程在大学物理系的设置与教学第154-156页
   ·相对论的传播使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高等物理教育快速发展第156-157页
     ·相对论的吸收过程促进了理论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的兴起第156页
     ·相对论的吸收促成了中国数理学会、物理学会的成立第156-157页
   ·爱因斯坦访华开启了国际知名物理学家来华讲学的大门第157-159页
   ·小结第159-160页
结论第160-172页
 1 相对论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脉络(1917—1949)第160-162页
 2 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学研究第162-169页
   ·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者和研究者第162-164页
   ·相对论在中国的主要传播媒介第164-166页
   ·相对论在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俄国和苏联等国的传播比较第166-168页
   ·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的模式第168-169页
 3 相对论对近代中国高等物理教育的影响第169-171页
 4 后续研究展望第171-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79页
附录第179-18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185-187页
致谢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西省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研究--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
下一篇:《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