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前言 | 第12-26页 |
·选题依据及其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岩质高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软岩(软弱结构面)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现状 | 第20页 |
·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3-26页 |
2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第26-33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6-27页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7-28页 |
·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岩组 | 第28-29页 |
·地质构造特征 | 第29-31页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31-32页 |
·风化卸荷条件 | 第32-33页 |
3 软硬互层边坡岩体工程特性研究 | 第33-45页 |
·概述 | 第33页 |
·软弱岩体的物理性质试验研究 | 第33-37页 |
·粒度分析 | 第34页 |
·泥岩和砂岩的矿物分析 | 第34-37页 |
·软弱岩体的水理性质试验研究 | 第37-40页 |
·崩解试验 | 第37-39页 |
·耐崩解性试验 | 第39-40页 |
·崩解岩石的软化系数取值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5页 |
4 软硬互层型边坡岩体结构和坡体结构特征研究 | 第45-71页 |
·概述 | 第45页 |
·软硬互层型边坡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 第45-49页 |
·软硬互层边坡岩体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级 | 第45-46页 |
·层状岩体结构分类体系 | 第46-48页 |
·软硬互层边坡岩体结构分类 | 第48-49页 |
·软硬互层边坡坡体结构特征研究 | 第49-54页 |
·边坡坡体体结构类型划分 | 第49页 |
·软硬互层边坡坡体结构类型划分 | 第49-54页 |
·鲤鱼塘溢洪道边坡结构特征研究 | 第54-69页 |
·鲤鱼塘溢洪道边坡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级 | 第54-62页 |
·鲤鱼塘溢洪道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62-68页 |
·鲤鱼塘溢洪道边坡坡体结构特征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5 软硬互层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 | 第71-89页 |
·软硬互层型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71-79页 |
·受软弱基座控制的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71-73页 |
·受岩性控制的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73-76页 |
·受层面、软弱面、结构面等综合控制的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76-79页 |
·鲤鱼塘溢洪道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79-86页 |
·自然边坡已有变形破坏现象 | 第79-80页 |
·开挖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80-86页 |
·鲤鱼塘溢洪道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 第86-87页 |
·边坡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 第86-87页 |
·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 第87页 |
·小结 | 第87-89页 |
6 软硬互层高边坡稳定性研究 | 第89-115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89-90页 |
·软硬互层边坡地质模型建立方法 | 第90-92页 |
·鲤鱼塘溢洪道软硬互层高边坡稳定性研究 | 第92-113页 |
·基于变形理论的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93-106页 |
·基于强度理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06-113页 |
·小结 | 第113-115页 |
7 软硬互层边坡稳定性控制研究 | 第115-130页 |
·边坡常见支护方法 | 第115-116页 |
·软硬岩互层边坡支护方案研究 | 第116-119页 |
·鲤鱼塘溢洪道边坡变形控制措施研究 | 第119-125页 |
·基于变形控制理论的边坡削坡后稳定性分析 | 第120-124页 |
·支护措施优化设计 | 第124-125页 |
·边坡变形处理效果分析 | 第125-129页 |
·支护措施效果二维分析 | 第125-126页 |
·支护措施效果三维分析 | 第126-129页 |
·小结 | 第129-130页 |
结论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9页 |
附录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