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8-9页 |
四、研究特点与不足 | 第9-11页 |
第二章 重庆科技馆的现状 | 第11-23页 |
一、重庆科技馆的概况 | 第11-14页 |
(一) 重庆科技馆的建设情况 | 第11-12页 |
(二) 重庆科技馆的目标定位 | 第12页 |
(三) 重庆科技馆的功能设置 | 第12-13页 |
(四) 开馆几年来的运行情况 | 第13-14页 |
二、重庆科技馆的展厅设置 | 第14-18页 |
(一) 展厅设置概况 | 第14-15页 |
(二) 基础科学展厅 | 第15页 |
(三) 生活科技展厅 | 第15页 |
(四) 防灾科技展厅 | 第15-16页 |
(五) 交通科技展厅 | 第16页 |
(六) 国防科技展厅 | 第16页 |
(七) 宇航科技展厅 | 第16-17页 |
(八) 儿童乐园展厅 | 第17页 |
(九) 工业之光展厅 | 第17页 |
(十) 临时展厅 | 第17-18页 |
三、科学文化活动和项目开展 | 第18-20页 |
(一) 科学文化活动概况 | 第18页 |
(二) 科普培训 | 第18-19页 |
(三) 科普讲座 | 第19页 |
(四) 科普剧演出 | 第19页 |
(五) 科普影视放映 | 第19-20页 |
四、重庆科技馆的运行管理 | 第20-23页 |
(一) 重庆科技馆的机构设置 | 第20页 |
(二) 科技馆的人才队伍 | 第20-21页 |
(三) 科技馆事业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重庆科技馆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3-39页 |
一、重庆科技馆功能定位的问题 | 第23-30页 |
(一) 停留于单纯科技知识的传播 | 第23-27页 |
(二) 未能体现重庆特色 | 第27-30页 |
二、展厅设置的问题 | 第30-32页 |
(一) 展览内容追求“大而全”,缺乏专业特色 | 第30页 |
(二) 展品缺乏针对公众的主体性思考 | 第30-31页 |
(三) 展览内容更新、维护不及时 | 第31-32页 |
三、活动开展的问题 | 第32-34页 |
(一) 活动举办数量少、层次不高 | 第33页 |
(二) 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公众参与热情不高 | 第33-34页 |
(三) 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品牌影响力 | 第34页 |
四、运营管理的问题 | 第34-39页 |
(一) 组织机构的行政化、官僚化 | 第35-36页 |
(二) 欠缺市场引导,缺乏动力机制 | 第36-37页 |
(三)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促进重庆科技馆发展提升的对策 | 第39-53页 |
一、用新世纪眼光重新明确重庆科技馆的功能定位 | 第39-43页 |
(一) 重庆科技馆功能定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39-41页 |
(二) 重庆科技馆功能定位的几点建议 | 第41-43页 |
二、完善和创新展览设置 | 第43-46页 |
(一) 公众至上,以人为本 | 第44-45页 |
(二) 体现科学,简单明了 | 第45页 |
(三) 重视调研,追求创新 | 第45-46页 |
(四) 参与互动,安全为先 | 第46页 |
三、丰富和完善活动开展 | 第46-49页 |
(一) 整合社会资源,丰富活动内容 | 第46-48页 |
(二) 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受众群体 | 第48页 |
(三) 打造品牌优势,扩大影响力 | 第48-49页 |
四、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营机制 | 第49-53页 |
(一) 坚持科协领导,加强行业内部的联系 | 第49页 |
(二) 探索灵活的管理运营机制,增强科技馆的活力 | 第49-51页 |
(三) 多途径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