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4-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2章 大企业税收管理个性化服务的相关定义与理论 | 第18-25页 |
| ·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个性化服务的相关定义 | 第18-21页 |
| ·大企业的界定 | 第18-19页 |
| ·大企业的特点 | 第19-20页 |
| ·大企业税收管理 | 第20-21页 |
| ·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个性化服务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22页 |
| ·税制优化理论 | 第22-23页 |
| ·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个性化服务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 ·发展中国特色税收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 | 第23页 |
| ·推动大企业税收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第23-24页 |
| ·满足大企业发展提高税管效率的必然要求 | 第24-25页 |
| 第3章 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个性化服务的现状 | 第25-32页 |
| ·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个性化服务的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 ·成立了专门的税收管理机构 | 第25页 |
| ·开展了多样化的个性化服务 | 第25-26页 |
| ·积累了一定的税收服务经验 | 第26页 |
| ·初步形成了税企管理信息库 | 第26页 |
| ·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个性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 ·个性化服务的模式欠优 | 第26-27页 |
| ·服务机构的设置不科学 | 第27-28页 |
| ·大企业税源分类不合理 | 第28页 |
| ·征纳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 第28-29页 |
| ·税管人员的专业化不强 | 第29页 |
| ·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个性化服务存在缺陷的原因 | 第29-32页 |
| ·企业治税服务环境的影响 | 第29页 |
| ·原有税务管理机制的制约 | 第29-30页 |
| ·管理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 | 第30页 |
| ·税收服务角色转变不到位 | 第30-31页 |
| ·内部管理更新机制的缺失 | 第31-32页 |
| 第4章 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个性化服务的借鉴 | 第32-36页 |
| ·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个性化服务概况 | 第32-34页 |
| ·美国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情况 | 第32-33页 |
| ·英国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情况 | 第33页 |
| ·荷兰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情况 | 第33-34页 |
| ·澳大利亚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情况 | 第34页 |
| ·对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个性化服务经验的借鉴 | 第34-36页 |
| ·针对大企业治税特点,转变管理理念 | 第34-35页 |
| ·以大企业需求为导向,提供个性服务 | 第35页 |
| ·完善税务风险的管理,有效控制风险 | 第35-36页 |
| 第5章 优化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个性化服务的对策建议 | 第36-40页 |
| ·大企业税收管理个性化服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 ·依法治税原则 | 第36页 |
| ·专业管理原则 | 第36页 |
| ·统筹协调原则 | 第36-37页 |
| ·优化服务原则 | 第37页 |
| ·优化大企业税收管理个性化服务的具体建议 | 第37-40页 |
| ·明确我国大企业的界定标准 | 第37页 |
| ·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个性化服务的法制建设 | 第37-38页 |
| ·健全大企业税收管理个性化服务的专业分工 | 第38页 |
| ·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个性化服务的分类监管 | 第38页 |
| ·建立大企业税收个性化服务的管理激励机制 | 第38页 |
| ·积极开发培养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专业化人才 | 第38-40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0-42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40页 |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0-42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40-41页 |
| ·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