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副猪嗜血杆菌研究进展 | 第15-47页 |
1 副猪嗜血杆菌的理化特性 | 第15-18页 |
2 毒力及毒力因子 | 第18-25页 |
·血清型与毒力 | 第18-19页 |
·常见潜在毒力因子的研究 | 第19-23页 |
·致病机理 | 第23页 |
·病理变化 | 第23-25页 |
3. 流行病学 | 第25-31页 |
·临床流行病学 | 第25-27页 |
·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 第27-28页 |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第28-31页 |
4 诊断与防制 | 第31-39页 |
·诊断 | 第31-35页 |
·防制 | 第35-3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7页 |
第二章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与部分生物学特性比较 | 第47-73页 |
摘要 | 第47-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3页 |
·材料 | 第48-49页 |
·方法 | 第49-53页 |
2 结果 | 第53-64页 |
·固体培养基选择结果 | 第53-54页 |
·液体培养基选择结果 | 第54-55页 |
·生化鉴定结果 | 第55页 |
·16S rRNA PCR鉴定结果 | 第55-56页 |
·分离菌的背景情况统计 | 第56-57页 |
·细菌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结果 | 第57-60页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60-61页 |
·HB070214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 | 第61-62页 |
·仔猪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62-63页 |
·高免血清的制备及琼扩试验结果 | 第63-64页 |
3. 讨论 | 第64-69页 |
·副猪嗜血杆菌的培养条件 | 第64-65页 |
·HPS的形态特征观察 | 第65-66页 |
·HPS的鉴定 | 第66页 |
·HPS的耐药性 | 第66-67页 |
·HPS对动物的致病力 | 第67-68页 |
·各血清型间的交叉保护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Abstract | 第72-73页 |
第三章 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 | 第73-87页 |
摘要 | 第73-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页 |
·材料 | 第74-75页 |
·方法 | 第75页 |
2 结果 | 第75-80页 |
·副猪嗜血杆菌野生分离株的相关背景 | 第75-76页 |
·ERIC-PCR方法对副猪嗜血杆菌参考株和野生分离株的分型结果 | 第76-80页 |
3 讨论 | 第80-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
Abstract | 第85-87页 |
第四章 副猪嗜血杆菌OMP P2基因的序列测定及分型 | 第87-103页 |
摘要 | 第87-8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8-90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88页 |
·酶及主要试剂和设备 | 第88页 |
·不同血清型菌株ERIC-PCR | 第88-89页 |
·ERIC-PCR特异条带的克隆与测序 | 第89-90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90页 |
·OMP P2基因在BL21中的诱导表达 | 第90页 |
·SDS-PAGE分析 | 第90页 |
·Western-blot分析 | 第9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96页 |
·不同血清型菌株和7株分离株ERIC-PCR结果 | 第90-91页 |
·ERIC-PCR特异条带的克隆与测序 | 第91-92页 |
·Omp P2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92-93页 |
·OMP P2基因的克隆、鉴定与序列测定 | 第93-96页 |
·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96页 |
·OMP P2基因的原核表达和Western blot分析 | 第96页 |
3 讨论 | 第96-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Abstract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副猪嗜血杆菌重组OMP P2蛋白的高效表达与抗原性研究 | 第103-119页 |
摘要 | 第103-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7页 |
·菌株与抗体 | 第104页 |
·载体与菌株及试剂 | 第104页 |
·引物设计 | 第104-105页 |
·P2-PCR扩增 | 第105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5页 |
·重组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105页 |
·重组融合蛋白的纯化及免疫学活性检测 | 第105-106页 |
·间接ELISA抗原性试验 | 第106页 |
·小鼠免疫试验 | 第106-107页 |
2 结果 | 第107-112页 |
·HPS P2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107-108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108-109页 |
·重组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109-110页 |
·间接ELISA抗原性 | 第110-111页 |
·小鼠免疫试验 | 第111-112页 |
3 讨论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Abstract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副猪嗜血杆菌OMP P2基因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第119-131页 |
摘要 | 第119-12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0-122页 |
·试剂 | 第120页 |
·菌种 | 第120页 |
·PCR引物 | 第120页 |
·HPS的复制 | 第120页 |
·HPS的分离培养 | 第120-121页 |
·细菌DNA提取 | 第121页 |
·PCR反应 | 第121页 |
·PCR灵敏性试验 | 第121页 |
·PCR产物克隆与DNA序列分析 | 第121-122页 |
·PCR方法的应用 | 第122页 |
2 结果 | 第122-125页 |
·PCR条件的确立 | 第122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122-123页 |
·灵敏性试验 | 第123页 |
·检测样品的选择 | 第123-124页 |
·临床样品的检测与应用 | 第124-125页 |
3 讨论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Abstract | 第129-131页 |
全文总结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发表的论文及出版的著作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