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发酵法制备黑木耳色素及其功能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19页
ABSTRACT第19-23页
缩写符号第23-24页
前言第24-2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5-53页
 1 黑色素研究进展第25-35页
   ·黑色素的分布第25-26页
   ·色素的分类第26-27页
   ·黑色素的合成途径第27-30页
     ·真黑色素和棕黑色素的合成途径第27-29页
     ·异黑色素的合成途径第29-30页
   ·黑色素的理化性质第30-32页
     ·溶解性第30页
     ·光吸收特性第30页
     ·氧化还原特性第30-31页
     ·金属螯合和离子交换特性第31-32页
     ·自由基特性第32页
   ·黑色素的功能特性第32-35页
     ·加固结构功能第32页
     ·抗辐射功能第32-33页
     ·抗氧化功能第33-34页
     ·螯合重金属功能第34页
     ·抗病毒功能第34-35页
     ·抗衰老功能第35页
     ·免疫调节功能第35页
     ·DNA保护功能第35页
 2 黑木耳及其色素研究进展第35-37页
   ·黑木耳营养组成第36页
   ·黑木耳药用价值第36页
   ·黑木耳生产技术第36-37页
     ·固体栽培技术第36页
     ·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第36-37页
   ·黑木耳色素第37页
 3 黑色素的生产和应用第37-39页
   ·黑色素的生产第38-39页
     ·化学提取法第38页
     ·氧化合成法第38页
     ·微生物发酵法第38-39页
   ·黑色素的应用第39页
 4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9-41页
   ·本研究目的意义第39-40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53页
第二章 黑木耳菌株筛选与黑色素形成条件初探第53-6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3-57页
   ·试验材料第53页
   ·试验试剂第53-54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54页
   ·培养基第54-55页
   ·培养方法第55页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55-57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62页
   ·黑木耳菌种筛选第57-59页
   ·黑木耳液体深层发酵过程中黑色素形成条件第59-62页
     ·发酵培养基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第59页
     ·发酵液中酪氨酸酶活力和黑色素产量与菌体干重第59-60页
     ·酪氨酸酶活力、黑色素产量和菌体干重与培养基主要营养成分的关系第60-61页
     ·酪氨酸对黑木耳菌种黑色素形成的影响第61-62页
 3 讨论第62页
 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第三章 黑木耳酪氨酸酶分离纯化与酶学性质研究第65-8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5-68页
   ·试验材料第65页
   ·试验试剂第65-66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66页
   ·培养基第66页
   ·酪氨酸酶的分离和纯化第66-67页
   ·酪氨酸酶的酶学性质第67-68页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68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6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8-78页
   ·酪氨酸酶的分离和纯化第68-71页
     ·(NH_4)_2SO_4分级沉淀第68-69页
     ·Sephadex G-100葡聚糖凝胶层析第69-70页
     ·DEAE-Sephcrose-FF离子交换层析第70-71页
     ·酪氨酸酶纯化结果第71页
   ·酪氨酸酶的酶学性质第71-78页
     ·酶蛋白亚基分子量第71-72页
     ·酶促反应最适pH第72页
     ·pH稳定性第72-73页
     ·酶促反应最适温度第73页
     ·热稳定性第73-74页
     ·底物专一性第74-75页
     ·金属盐对酪氨酸酶的影响第75-76页
     ·表面活性剂等对酪氨酸酶的影响第76页
     ·动力学常数第76-78页
 3 讨论第78-79页
 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第四章 黑木耳产黑色素培养基组成与发酵条件优化第83-10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3-87页
   ·试验材料第83页
   ·试验试剂第83-84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84页
   ·培养基第84-85页
   ·培养方法第85页
   ·培养基组成优化试验第85页
   ·发酵条件优化试验第85-86页
   ·黑木耳色素摇瓶补料分批发酵试验第86-87页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87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8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7-102页
   ·培养基组成优化第87-94页
     ·天然复合物的筛选第87-88页
     ·碳源的筛选第88-89页
     ·氮源的筛选第89页
     ·无机盐的筛选第89-90页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第90-93页
     ·模型优化与验证第93-94页
   ·发酵条件优化第94-99页
     ·Plackett-Burman结果分析第94-95页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第95-99页
     ·模型优化与验证第99页
   ·黑木耳色素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第99-102页
     ·酪氨酸添加时间和添加量第99-100页
     ·酪氨酸补加时间和补加量第100-102页
 3 讨论第102-103页
 4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9页
第五章 黑木耳色素理化性质与稳定性研究第109-12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9-112页
   ·试验材料第109页
   ·试验试剂第109-110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110页
   ·培养基第110页
   ·黑木耳发酵液黑色素的制备和纯化第110页
   ·黑木耳子实体黑色素的提取和纯化第110-111页
   ·黑木耳色素的理化性质第111页
   ·黑木耳色素的稳定性第111-112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11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2-118页
   ·黑木耳色素的理化性质第112-114页
     ·黑木耳色素外观颜色第112-113页
     ·黑木耳色素溶解性第113页
     ·黑木耳色素氧化还原性第113-114页
     ·黑木耳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第114页
   ·黑木耳色素的稳定性第114-118页
     ·pH对黑木耳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114-115页
     ·温度对黑木耳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115-116页
     ·光照对黑木耳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116页
     ·金属离子对黑木耳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116-117页
     ·食品添加剂对黑木耳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117-118页
 3 讨论第118-119页
 4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3页
第六章 黑木耳色素分离纯化及结构组成分析第123-1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3-125页
   ·试验材料第123页
   ·试验试剂第123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123-124页
   ·黑木耳发酵液黑色素组分分离和结构组成分析第124-125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12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5-130页
   ·黑木耳发酵液黑色素的组分分离与纯化第125-127页
     ·黑木耳发酵液黑色素的组分分离第125-126页
     ·黑色素各组分分子量第126页
     ·黑色素各组分紫外可见光谱第126-127页
     ·黑色素各组分色泽第127页
   ·黑木耳发酵液黑色素结构组成分析第127-130页
     ·黑木耳色素元素组成第127-128页
     ·黑木耳色素的红外光谱第128页
     ·黑木耳色素结构单元组成第128-130页
 3 讨论第130-131页
 4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5页
第七章 黑木耳色素抗氧化与抗紫外特性研究第135-14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35-138页
   ·试验材料第135页
   ·试验试剂第135-136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136页
   ·黑木耳发酵液黑色素的抗氧化活性第136-137页
   ·黑木耳发酵液黑色素的紫外线保护作用第137-138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1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8-143页
   ·黑木耳发酵液黑色素的抗氧化活性第138-141页
     ·黑木耳色素的还原力第138-139页
     ·黑木耳色素的金属螯合力第139页
     ·黑木耳色素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第139-140页
     ·黑木耳色素的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第140-141页
     ·黑木耳色素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第141页
   ·黑木耳发酵液黑色素的紫外线保护作用第141-143页
     ·浓度对黑木耳色素抗紫外线辐射能力的影响第141-142页
     ·照射距离对黑木耳色素抗紫外线辐射能力的影响第142页
     ·照射时间对黑木耳色素抗紫外线辐射能力的影响第142-143页
     ·黑木耳色素对紫外线照射乳酸菌的保护作用第143页
 3 讨论第143-145页
 4 本章小结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49页
全文结论第149-151页
创新点第151-153页
致谢第153-155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牛虻唾液腺免疫抑制肽Immunoregulin HA及大熊猫抗菌肽PC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下一篇:副猪嗜血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及其OMP-P2基因抗原性与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