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引言 | 第10-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 ·自杀意念的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自杀意念 | 第12-13页 |
| ·自杀意念的评定 | 第13-15页 |
| ·青少年自杀意念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社会信息编码 | 第17-26页 |
| ·社会信息加工 | 第17-19页 |
| ·注意和注意偏向 | 第19-21页 |
| ·记忆和记忆偏向 | 第21-26页 |
| 3 研究构想 | 第26-32页 |
|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第26页 |
|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 ·理论意义 | 第26-27页 |
| ·实践意义 | 第27页 |
|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 ·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 ·研究工具 | 第29-32页 |
| 4 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注意偏向的研究 | 第32-38页 |
|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 ·点探测任务(probe detection task) | 第32页 |
| ·被试 | 第32-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 ·实验设计 | 第33-34页 |
| ·实验程序 | 第34页 |
| ·实验结果 | 第34-36页 |
| ·讨论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5 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感觉记忆偏向的研究 | 第38-42页 |
|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 ·情绪Stroop 任务 | 第38页 |
| ·被试 | 第38-39页 |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 ·实验设计 | 第39页 |
| ·实验程序 | 第39-40页 |
| ·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6 自杀意念高中生的语义记忆偏向的研究 | 第42-48页 |
|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 ·被试 | 第42页 |
|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 ·实验设计 | 第43页 |
| ·实验程序 | 第43-44页 |
| ·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 ·讨论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8页 |
| 7 综合讨论 | 第48-56页 |
| ·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注意偏向 | 第48-49页 |
| ·自杀意念高中生的记忆偏向 | 第49-50页 |
| ·抑郁对自杀意念高中生编码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干预对策与建议 | 第51-56页 |
| ·局限的搜索 | 第51-53页 |
| ·归因方式 | 第53-54页 |
| ·其它的方法 | 第54-56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56-60页 |
|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56页 |
| ·本研究创新、不足及展望 | 第56-60页 |
| ·创新 | 第56-57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57-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附录A 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中学生抑郁量表 | 第66-69页 |
| 附录B 访谈提纲 | 第69-70页 |
| 附录C 常用5000 词中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词汇使用频率比较 | 第70-73页 |
| 附录D 正式实验材料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