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8-52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8-23页 |
一、醒悟 | 第19-20页 |
二、尝试 | 第20页 |
三、豁然 | 第20-21页 |
四、提炼 | 第21-23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第23-52页 |
一、概念厘定 | 第24-26页 |
二、成果追溯 | 第26-41页 |
三、研究目的 | 第41-4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42-51页 |
五、研究框架 | 第51-52页 |
第二章 历程概览:西方学习型社会实践演进 | 第52-77页 |
第一节 乌托邦:学习型社会倡议运动 | 第52-56页 |
第二节 后现代:学习型社会隐喻 | 第56-67页 |
一、伊里奇的后现代学习型社会 | 第57-59页 |
二、后现代世界 | 第59-63页 |
三、信息社会和后现代文化 | 第63-67页 |
第三节 新自由主义话语:学习型社会归回 | 第67-77页 |
一、学习型社会归来 | 第67-69页 |
二、雇主的议题 | 第69-72页 |
三、拥有或成为 | 第72-77页 |
第三章 学习型社会:作为全球化基础结构压力的产物 | 第77-106页 |
第一节 全球化模型 | 第77-85页 |
一、何谓全球化 | 第78-79页 |
二、“社会全球化模型”(A global model of societies)与“社会多层结构模型”(A multi-layered model of society) | 第79-84页 |
三、结语 | 第84-85页 |
第二节 全球资本主义文化 | 第85-97页 |
一、何谓全球资本主义文化 | 第86-91页 |
二、全球资本主义文化传播 | 第91-96页 |
三、结语 | 第96-97页 |
第三节 全球化与学习型社会 | 第97-106页 |
一、全球化促成学习型社会事实 | 第97-98页 |
二、全球化生成的学习现实 | 第98-104页 |
三、结语 | 第104-106页 |
第四章 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必要的乌托邦 | 第106-137页 |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悖论 | 第107-118页 |
一、商业资本主义和宗教 | 第108-111页 |
二、产业资本主义、教会与国家 | 第111-114页 |
三、全球资本主义和国家式微 | 第114-117页 |
四、结语 | 第117-118页 |
第二节 乌托邦的特质 | 第118-127页 |
一、乌托邦的由来 | 第118-120页 |
二、政治的乌托邦 | 第120-122页 |
三、教育的乌托邦 | 第122-127页 |
四、结语 | 第127页 |
第三节 乌托邦与学习型社会构想 | 第127-137页 |
一、赫钦斯的乌托邦:派迪安(Paideia)原型 | 第128-130页 |
二、兰森的乌托邦:民主的学习型社会 | 第130-131页 |
三、韦尔顿的乌托邦:公正的学习型社会 | 第131-132页 |
四、贾维斯的乌托邦:共同体学习型社会 | 第132-135页 |
五、结语 | 第135-137页 |
第五章 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民主制度 | 第137-174页 |
第一节 作为民主的学习型社会 | 第138-150页 |
一、民主的概念 | 第138-142页 |
二、民主的模式 | 第142-144页 |
三、罗尔斯的自由民主理论 | 第144-147页 |
四、作为民主的学习型社会 | 第147-149页 |
五、结语 | 第149-150页 |
第二节 学习型社会的政策表述 | 第150-174页 |
一、一个通用模型:社会压力产生学习型社会政策 | 第151-153页 |
二、国际政治代理 | 第153-165页 |
三、国家政策 | 第165-170页 |
四、地区和本土回应 | 第170-171页 |
五、非政府组织宣言 | 第171-172页 |
六、结语 | 第172-174页 |
第六章 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伦理框架 | 第174-223页 |
第一节 伦理及道德发展阶段 | 第174-187页 |
一、伦理之善的性质 | 第174-184页 |
二、道德发展阶段 | 第184-186页 |
三、结语 | 第186-187页 |
第二节 现代的精神与价值 | 第187-202页 |
一、科学知识的发展和应用 | 第187-190页 |
二、个人主义和自由 | 第190-198页 |
三、理性和实用主义 | 第198-201页 |
四、结语 | 第201-202页 |
第三节 现代资本主义伦理 | 第202-210页 |
一、现代性的伦理价值 | 第203-208页 |
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 | 第208-209页 |
三、结语 | 第209-210页 |
第四节 学习型社会的伦理期待 | 第210-223页 |
一、时间和变化 | 第210-212页 |
二、回溯美德 | 第212-213页 |
三、仁爱的关系 | 第213-215页 |
四、“仁爱”作为道德普遍基础的正当性 | 第215-218页 |
五、另一种乌托邦 | 第218-221页 |
六、结语 | 第221-223页 |
第七章 学习型社会:作为一场教育变革 | 第223-270页 |
第一节 学习:本体意义上的理解 | 第225-241页 |
一、学习过程 | 第225-230页 |
二、经验的性质 | 第230-232页 |
三、社会背景的结构与行为 | 第232-234页 |
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学习(learning within a cultural context) | 第234-240页 |
五、结语 | 第240-241页 |
第二节 终身学习:全球化背景的解读 | 第241-261页 |
一、从成人教育到终身学习 | 第241-245页 |
二、全球化对终身学习的驱动 | 第245-252页 |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终身学习现实 | 第252-260页 |
四、结语 | 第260-261页 |
第三节 世界性:学习的最高宗旨 | 第261-270页 |
一、学习:自觉生活的基础 | 第261-266页 |
二、世界性:学习的最高宗旨 | 第266-268页 |
三、结语 | 第268-270页 |
第八章 对理解的再理解及启示 | 第270-300页 |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一种新自由主义管制工具 | 第271-289页 |
一、学习型社会:一种管制工具 | 第272-282页 |
二、缺憾:包容与排斥 | 第282-285页 |
三、逾越:一种新的解放观 | 第285-288页 |
四、结语 | 第288-289页 |
第二节 启示:人民民主与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 | 第289-298页 |
一、公共理性: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 | 第289-292页 |
二、人民民主:公共理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用 | 第292-298页 |
三、结语 | 第298页 |
第三节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 第298-300页 |
附录 | 第300-3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3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的课题 | 第300-301页 |
参考文献 | 第301-310页 |
后记 | 第310-3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