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芸薹属种间关系及甘蓝型油菜新种质的创制 | 第14-21页 |
·种间关系 | 第14-15页 |
·A、B、C基因组间的亲缘关系及其配对 | 第15-18页 |
·芸薹属作物远缘杂交研究 | 第18-19页 |
·种间杂交创制甘蓝型油菜新种质 | 第19-21页 |
·异源三倍体的合成研究进展 | 第21页 |
·油菜株高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21-24页 |
·油菜株高性状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22页 |
·油菜矮秆和半矮秆种植资源的创制 | 第22-24页 |
·植物数量性状基因效应的遗传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世代均数法和遗传方差法 | 第24-25页 |
·混合模型法 | 第25页 |
·质-数量性状和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 第25页 |
·油菜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25-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7页 |
·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第二章 芥菜型油菜和羽衣甘蓝种间杂种的获得及其性状表现 | 第30-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3页 |
·种间有性杂交 | 第31页 |
·杂种幼胚挽救及其快速繁殖和染色体加倍处理 | 第31-32页 |
·杂种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 | 第32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32页 |
·细胞学鉴定 | 第32页 |
·种间杂种的花粉育性检测 | 第32页 |
·种间杂种的自交亲和性调查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芥菜型油菜和甘蓝种间杂交的亲和性 | 第33-35页 |
·芥菜型油菜与甘蓝种间杂种的鉴定 | 第35-38页 |
·形态学特征表现 | 第35-37页 |
·染色体数目鉴定 | 第37-38页 |
·芥菜型油菜与甘蓝种间杂种的减数分裂特性 | 第38-39页 |
·种间杂种的花粉育性及结实性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芥菜型油菜×羽衣甘蓝种间杂种衍生后代的种质鉴定 | 第42-6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甘蓝型油菜新种质(芥菜型油菜×羽衣甘蓝种间杂种衍生系)群体的构建 | 第43-44页 |
·甘蓝型油菜新种质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性调查 | 第44-45页 |
·甘蓝型油菜新种质的SSR分析 | 第45-46页 |
·甘蓝型油菜新种质的农艺性状调查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64页 |
·芥菜型油菜和羽衣甘蓝种间杂种各世代形态表现变化 | 第46-49页 |
·芥菜型油菜和羽衣甘蓝种间杂种高世代衍生系染色体数目分析 | 第49-50页 |
·甘蓝型油菜新种质花粉育性及自交结实率分析 | 第50页 |
·新种质的SSR分析 | 第50-54页 |
·新种质主要株型性状分析 | 第54-59页 |
·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4-57页 |
·主要株型性状聚类分析 | 第57-59页 |
·新种质主要品质性状的初步调查分析 | 第59-64页 |
第四章 油菜株高的主+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 第64-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试验材料 | 第65页 |
·性状测定 | 第65页 |
·数据分析 | 第65-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9页 |
·杂种F1及其亲本株高的比较研究 | 第66-67页 |
·6个世代群体株高的变异系数比较 | 第67页 |
·6世代群体的次数分布 | 第67-74页 |
·适宜遗传模型筛选 | 第74-75页 |
·最适遗传模型遗传参数估算 | 第75-77页 |
·油菜株高与相关性状的相关性 | 第77-79页 |
·讨论 | 第79-82页 |
第五章 油菜角果长度的主+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 第82-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页 |
·试验材料 | 第83页 |
·角果性状测定 | 第83页 |
·数据分析 | 第8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3-92页 |
·中双11号和10D130及其杂种F1角身长的比较 | 第83-84页 |
·6 世代群体角果长变异系数比较 | 第84页 |
·6 世代群体的角果长次数分布 | 第84-88页 |
·遗传模型筛选 | 第88-90页 |
·最适遗传模型遗传参数估算 | 第90-92页 |
·讨论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4-98页 |
·芥菜型油菜和羽衣甘蓝种间杂种的获得及性状表现 | 第94页 |
·利用芥菜型油菜×羽衣甘蓝种间杂种创制新种质资源(A~+A~+C~+C~+)及其鉴定 | 第94-95页 |
·甘蓝型油菜新种质10D130(A~+A~+C~+C~+)株高的主+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 第95-96页 |
·甘蓝型油菜新种质10D130(A~+A~+C~+C~+)角果长的主+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 第96-98页 |
第七章 创新点与后续研究计划 | 第98-10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98页 |
·后续研究计划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在读期间主持的研究项目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2页 |
博士期间主持研究项目 | 第112页 |
博士期间主要获得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