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 | 第12页 |
·菌核病严重危害油菜生产 | 第12-20页 |
·菌核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菌核病的流行规律 | 第13-14页 |
·核盘菌的致病机理研究 | 第14-19页 |
·菌核病对油菜生产的危害 | 第19-20页 |
·油菜抗菌核病的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油菜抗菌核病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油菜抗菌核病的育种进展 | 第21-27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野生甘蓝—核盘菌互作显微观察 | 第28-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核盘菌活化及接种体制备 | 第28-29页 |
·主要试剂与设备 | 第29页 |
·试剂 | 第29页 |
·设备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0页 |
·叶片离体接种 | 第29页 |
·台盼蓝染色法观察叶片表面菌丝 | 第29-30页 |
·扫描电镜观察菌丝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台盼蓝染色法观察到接种于不同材料的菌丝生长有明显差异 | 第30-32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核盘菌胁迫对野生甘蓝叶片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36-42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6页 |
·植物材料 | 第36页 |
·核盘菌活化及接种体制备 | 第36页 |
·主要试剂、耗材 | 第36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38页 |
·接种方法 | 第36-37页 |
·取样方法 | 第37页 |
·草酸含量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草酸测定的色谱条件 | 第38页 |
·核盘菌胁迫时间对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病斑周围不同区域草酸含量的差异 | 第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核盘菌胁下野生甘蓝部分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42-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植物材料 | 第42页 |
·核盘菌 | 第42-43页 |
·引物 | 第43页 |
·接种方法与取样方法 | 第43页 |
·主要设备 | 第43-44页 |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第44页 |
·方法步骤 | 第44-45页 |
·RNA提取、纯化及浓度测定 | 第44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44页 |
·qRT-PCR | 第44-45页 |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60页 |
·核盘菌胁迫下甘蓝PGIP相对表达量的动态变化 | 第45-48页 |
·核盘菌胁迫下甘蓝GLP相对表达量的动态变化 | 第48-50页 |
·核盘菌胁迫下甘蓝SA、JA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动态变化 | 第50-60页 |
第五章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获得及其抗性鉴定 | 第60-7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6页 |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方法 | 第61-66页 |
·数据分析 | 第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4页 |
·胚挽救及无性系获得 | 第66页 |
·染色体加倍效率 | 第66-67页 |
·杂种鉴定 | 第67-69页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 | 第69-74页 |
·讨论 | 第74-76页 |
第六章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几种关键酶编码基因的表达与其抗性的关系 | 第76-84页 |
·材料 | 第76-77页 |
·植物材料 | 第76-77页 |
·核盘菌 | 第77页 |
·方法 | 第77页 |
·抗性鉴定 | 第77页 |
·核盘菌胁迫下基因表达的分析 | 第7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7-82页 |
·抗性鉴定 | 第77-79页 |
·关键酶编码基因的qRT-PCR分析 | 第79-82页 |
·讨论 | 第82-84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84-8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4页 |
·研究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缩略词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