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章 诗教观念的演变 | 第10-30页 |
第一节 诗教观的源头:孔子 | 第11-13页 |
第二节 诗教观的发展:郑玄和《诗大序》 | 第13-21页 |
(一) 诗的本质论和发生论 | 第14-15页 |
(二) 诗何用?诗何以可教? | 第15-19页 |
(三) 《诗》教的风格与目标:温柔敦厚 | 第19-21页 |
第三节 诗教观的深刻变革:朱熹 | 第21-30页 |
(一) 以《诗》解《诗》:《诗经》汉学到宋学的转变 | 第22-24页 |
(二) 同《诗大序》的对话:诗何为而作?何以为教? | 第24-26页 |
(三) 如何达至《诗》教正道:关于学《诗》 | 第26-30页 |
第二章 王夫之的诗教观 | 第30-46页 |
第一节 “诗”为何物:对诗的本质理解 | 第31-34页 |
第二节 “诗”教:诗之用与诗乐关系 | 第34-43页 |
(一) 诗之用 | 第34-37页 |
(二) 诗乐关系 | 第37-40页 |
(三) 作为教育手段的诗与乐 | 第40-43页 |
第三节 诗何以为教:理想过程表面下的哲学隐题 | 第43-46页 |
第三章 对船山诗教观的多维度考察 | 第46-63页 |
第一节 诗教何以可能:船山哲学体系对传统诗教逻辑的深化 | 第46-5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46-48页 |
(二) 心与性 | 第48-50页 |
(三) “思”与“几” | 第50-52页 |
(四) “性日生日成” | 第52-55页 |
第二节 为何诗要能教:明清之际时代问题意识与士大夫立场 | 第55-63页 |
(一) 诗为何要教:时代变局下的救世苦心 | 第56-60页 |
(二) 慨任天下教:儒家士大夫的自任与精英意识 | 第60-63页 |
第四章 从诗教观理解船山诗学体系 | 第63-91页 |
第一节 船山诗学的逻辑原点:诗教 | 第63-74页 |
(一) 何谓“船山诗学的内在逻辑”? | 第64-66页 |
(二) 辨“情”:哲学层面和文学层面 | 第66-70页 |
(三) 由“情辨”而生的批评 | 第70-74页 |
第二节 船山诗学的核心环节:兴观群怨 | 第74-78页 |
第三节 船山诗学的实践性:创作论和批评 | 第78-91页 |
(一) 诗之为“体”:创作论的起源 | 第78-81页 |
(二) 诗歌创作:法与门户 | 第81-86页 |
(三) “情”之传递与表达:船山诗学之开放性 | 第86-91页 |
结语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