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7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7-25页 |
|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7-19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21页 |
| ·章节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21-23页 |
| ·可能的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会计稳健性研究综述与比较 | 第25-52页 |
| ·国外会计稳健性研究 | 第25-44页 |
| ·通用科学时期会计稳健性研究 | 第25-31页 |
| ·规范时期会计稳健性研究 | 第31-37页 |
| ·实证时代会计稳健性研究 | 第37-44页 |
| ·国内会计稳健性研究 | 第44-49页 |
| ·早期的规范研究 | 第44-46页 |
| ·实证研究 | 第46-49页 |
| ·比较与评析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52-75页 |
| ·制度经济学的演化 | 第52-61页 |
| ·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演化 | 第52-56页 |
| ·制度的概念与功能 | 第56-61页 |
| ·制度演化的基本理论 | 第61-73页 |
| ·演化的概念 | 第61页 |
| ·制度演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6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四章 会计稳健性历史沿革 | 第75-116页 |
| ·历史研究:意义、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 第75-78页 |
| ·研究会计稳健性历史的意义 | 第75-76页 |
| ·研究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76-78页 |
| ·史前的会计稳健性 | 第78-86页 |
| ·原始计量和记录的产生与发展 | 第78-81页 |
| ·稳健思想及其与史前会计的碰撞 | 第81-86页 |
| ·文明古国与中世纪会计稳健性 | 第86-97页 |
| ·文明古国会计稳健性 | 第86-94页 |
| ·中世纪会计稳健性 | 第94-97页 |
| ·近现代会计稳健性 | 第97-115页 |
| ·近代会计稳健性 | 第98-105页 |
| ·现代会计稳健性 | 第105-1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 第五章 会计稳健性的制度演化分析 | 第116-130页 |
| ·会计稳健性的层级分析 | 第116-118页 |
| ·会计稳健性的演化分析 | 第118-129页 |
| ·会计稳健性的演化路径 | 第118-119页 |
| ·会计稳健性惯例:一个巨观层面的分析 | 第119-122页 |
| ·向下累积因果:会计稳健性的多样化 | 第122-127页 |
| ·向上累积因果:会计稳健性的终极原因 | 第127-1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 第六章 会计稳健性现状与困境 | 第130-162页 |
| ·会计稳健性与不确定性 | 第130-132页 |
| ·会计面临的不确定性及其来源 | 第130-131页 |
| ·会计稳健性的误差属性 | 第131-132页 |
| ·会计稳健性现状 | 第132-158页 |
| ·制度演化理论的惯例观 | 第132-133页 |
| ·FASB的惯例观 | 第133-137页 |
| ·FASB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 第137-140页 |
| ·会计稳健性现状分析:以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例 | 第140-156页 |
| ·会计稳健性在中西方的演化趋势 | 第156-158页 |
| ·会计稳健性面临的困境 | 第158-1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 第七章 走出困境:从制度均衡转向制度演化 | 第162-176页 |
| ·重心的转移 | 第162-167页 |
| ·从关注均衡的“会计秩序”转向演化的“累积因果” | 第162-163页 |
| ·会计稳健性的制度属性与运行机制的契合 | 第163-167页 |
| ·理念的重构 | 第167-175页 |
| ·会计稳健性理论的逻辑顺序:本质-目标-准则-实务 | 第167-169页 |
| ·会计稳健性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 第169-173页 |
| ·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互补而非互斥 | 第173-1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5-176页 |
| 第八章 总结 | 第176-179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6-177页 |
| ·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 第177-179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9-19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幵发表的论文 | 第192-193页 |
| 后记 | 第193-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