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欧洲哲学论文--德国哲学论文--二十世纪哲学论文--胡塞尔(Husserl,E.1859~1938年)论文

生活世界理论的两种维度和分向--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与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比较性分析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导言第12-15页
第一章 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是实现抽象思维与现实问题统一的结果第15-35页
 一、 真实世界的三种哲学思考第15-21页
  (一)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第16-17页
  (二) 中世纪的基督徒世界第17-19页
  (三) 康德的自由世界第19-21页
 二、 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是“科学危机”和“人的危机”的产物第21-29页
  (一) 西方科学主义理性思维泛滥第22-24页
  (二) 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真实内涵的遮蔽第24-26页
  (三) 关于现象学抽象思维本质的分向第26-29页
 三、 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提出“生活世界”理论第29-35页
  (一) 《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提出的意义第29-31页
  (二) 《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的文本解读第31-33页
  (三)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的一种理论意向第33-35页
第二章 构成本体论取代实体本体论是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基本前提第35-59页
 一、 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基本内涵第36-43页
  (一) 前科学的世界第36-39页
  (二) 主观性的世界第39-41页
  (三) 先在存在的世界第41-43页
 二、 “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相互关系第43-50页
  (一) “生活世界”对于“科学世界”的“奠基性”第43-46页
  (二) “生活世界”对于“科学世界”的“非课题性”第46-48页
  (三) “科学世界”对于“生活世界”的逻辑抽象第48-50页
 三、 “科学世界”的现象学回归第50-59页
  (一) 胡塞尔的危机定性主要是“科学世界”远离“生活世界”第51-54页
  (二) 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还原第54-56页
  (三) 从“生活世界”向纯粹意识的还原第56-59页
第三章 马克思实践本原“生活世界”理论的基本内涵第59-80页
 一、 实践是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研究起点第60-66页
  (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了非感性的“生活世界”理论第60-62页
  (二)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感性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第62-65页
  (三) 《资本论》——劳动是“生活世界”的全部过程和内容第65-66页
 二、 现实生活是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研究对象第66-73页
  (一) 理论哲学:从人间到天国,确立彼岸的真理第67-69页
  (二) 实践哲学:从天国到人间,确立此岸的真理第69-71页
  (三) 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第71-73页
 三、 实践是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基本理路第73-80页
  (一) 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第73-75页
  (二) 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综合活动第75-77页
  (三) 实践是证明真理与回归真理的彼此印证过程第77-80页
第四章 马克思实践“生活世界”观与胡塞尔现象学“生活世界”观的比较第80-92页
 一、 研究结构差别——实践哲学范式和理论哲学范式第81-83页
 二、 研究范围差别——主体间性研究和单纯主体性研究第83-85页
 三、 研究目的差别——改造世界目的和认识世界目的第85-88页
 四、 研究性质差别——辩证唯物主义性质与先验现象学性质第88-92页
结语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3页
 著作类第94-99页
 论文类第99-103页
后记第103-105页
简历第105-106页
发表文章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自然存在到社会存在--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