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关于情绪的理论研究 | 第10-15页 |
·情绪理论的哲学渊源 | 第10-12页 |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 第12-13页 |
·情绪的功能 | 第13-15页 |
·关于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 | 第15-17页 |
·自我控制的概念 | 第15页 |
·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取向 | 第15-17页 |
·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 | 第17-18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国内关于情绪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 | 第18页 |
·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 第18-20页 |
·应对方式的理论观点 | 第19页 |
·关于应对方式的国内研究 | 第19-20页 |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0页 |
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构思 | 第20-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现实意义 | 第21页 |
·研究假设 | 第21-2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被试 | 第22-23页 |
·研究工具 | 第23页 |
·开放式访谈提纲 | 第23页 |
·自编的《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问卷》 | 第23页 |
·解亚宁、张育昆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 第23页 |
·研究程序 | 第23-24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初始问卷形成 | 第23-24页 |
·预测 | 第24页 |
·正式施测 | 第24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 第24页 |
·统计工具 | 第24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4-36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编制 | 第24-33页 |
·初始问卷编制 | 第24-25页 |
·初始问卷的修订 | 第25-31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1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31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31-33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3-36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的年级的差异分析 | 第33-34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的性别的差异分析 | 第34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的专业的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的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5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 第36-39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36-38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各维度对应对方式各维度的回归 | 第38-39页 |
6 讨论 | 第39-43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结构的讨论 | 第39-41页 |
·维度 1:感知体验自我情绪的能力 | 第39页 |
·维度 2:评估自我情绪的能力 | 第39-40页 |
·维度 3:调节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 | 第40页 |
·维度 4:合理表达自我情绪的能力 | 第40-41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的讨论 | 第41-42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 | 第41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 | 第41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各维度在专业上的差异 | 第41-42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各维度与在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 第42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的讨论 | 第42页 |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及相关建议 | 第42-43页 |
7 结论 | 第43-45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具有多维性,信、效度良好 | 第43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在部分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 第43页 |
·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与应对方式存在相关关系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55页 |
1、访谈提纲 | 第48-49页 |
2、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初始问卷 | 第49-52页 |
3、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正式问卷 | 第52-53页 |
4、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 第53-54页 |
5、标准化路径图 | 第54-55页 |
个人简历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