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民国前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1912-1927)

目录第1-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2页
导论第12-19页
 一、 选题的意义第12-13页
  (一) 理论意义第12页
  (二) 学术价值第12页
  (三) 现实作用第12-13页
 二、 学术史综述第13-16页
  (一) 资料的整理与发掘第13页
  (二) 专著第13-15页
  (三) 论文第15-16页
 三、 学术要点第16-18页
  (一) 重点第16页
  (二) 难点第16-17页
  (三) 创新点第17-18页
 四、 相关界定第18-19页
  (一) 概念界定第18页
  (二) 时间界定第18页
  (三) 内容界定第18-19页
第一章 民国之前中小学语文教育回顾第19-45页
 一、 古代中国的语文教育第19-27页
  (一) 春秋战国时期第19-20页
  (二) 秦汉时期第20-21页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第21-22页
  (四) 隋唐五代时期第22-23页
  (五) 宋元时期第23-24页
  (六) 明清时期第24-27页
 二、 近代语文教育的萌芽第27-34页
  (一) 洋务运动与新教育的萌芽第27-30页
  (二) 维新运动时的教育改革第30-32页
  (三) 萌芽时期中小学语文教育概况第32-34页
 三、 近代语文教育的建立第34-45页
  (一) 科举制的崩溃第34-36页
  (二) 新教育制度的建立第36-40页
  (三) 清末中小学语文教育概况第40-42页
  (四) 清末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评价第42-45页
第二章 民国初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第45-69页
 一、 民国初年语文教育变化的原因第45-51页
  (一) 社会环境的变革第45-46页
  (二) 复古派与革新派的斗争第46-49页
  (三) 教育行政组织改革的影响第49-51页
 二、 教育政策第51-55页
  (一) 临时性教育政策的制定第52-53页
  (二) 壬子·癸丑学制的出台第53-55页
 三、 教学概况第55-65页
  (一) 教育宗旨第55-56页
  (二) 课程设置第56-57页
  (三) 教学内容第57-58页
  (四) 教学方法第58-61页
  (五) 教师第61-63页
  (六) 教科书第63-64页
  (七) 案例分析第64-65页
 四、 民国初年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评价第65-69页
第三章 壬戌学制下中小学语文教育第69-84页
 一、 壬戌学制下中小学语文教育变革的原因第69-72页
  (一) 社会背景的变化第69页
  (二) 壬子·癸丑学制存在严重不足第69-70页
  (三) 新学制的制定第70-72页
 二、 教学概况第72-82页
  (一) 教育宗旨第72-74页
  (二) 课程设置第74-75页
  (三) 教学内容第75-77页
  (四) 教学方法第77-79页
  (五) 教师第79-80页
  (六) 教科书第80-81页
  (七) 案例分析第81-82页
 三、 “壬戌学制”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评价第82-84页
  (一) “壬戌学制”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先进性第82-83页
  (二) 壬戌学制下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第83-84页
第四章 民国前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历史思考第84-91页
 一、 民国前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第84-87页
 二、 民国前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成绩和问题第87-89页
 三、 民国前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经验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7页
后记第97-9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明代儒生与皇权的关系
下一篇: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