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史论文--清、清以前政治论文--人事制度(职官)论文

论明代儒生与皇权的关系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10-15页
 一、 选题的由来和意义第10页
 二、 学术史综述第10-13页
 三、 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13-14页
 四、 相关界定第14-15页
第一章 靖难之役中儒生与皇权的关系第15-30页
 一、 靖难之役与永乐政权第15页
 二、 新政权下儒生的艰难选择第15-29页
  (一) 被诛十族终不悔的方孝孺第15-21页
   1. 儒家忠孝思想的影响第17页
   2. 仁政理想的追求与破灭第17-20页
   3. 方孝孺的生死观第20-21页
  (二) 忠肝义胆之铁铉第21-23页
   1. 智勇双全抗燕军第21-22页
   2. 终不肯回首向朱棣第22页
   3. 有功无愧第一人第22-23页
  (三) 在依附和独立间徘徊的解缙第23-27页
   1. 洪武时期的时起时落第23-25页
   2. 建文时期的沉寂第25页
   3. 永乐时期的宦海浮沉第25-27页
  (四) 依附于皇权的陈瑛第27-29页
   1. 率先归附朱棣第27-28页
   2. 充当朱棣巩固政权的打手第28页
   3. 为皇权玩弄于股掌第28-29页
 三、 儒生与皇权的对立与永乐之治第29-30页
第二章 土木之变中儒生与皇权的关系第30-43页
 一、 王振专权与土木之变第30-31页
 二、 皇权更易中的儒生第31-41页
  (一) 扶危定倾却难容其身之于谦第31-35页
   1. 千锤万炼入仕途——正直品格的形成第31-32页
   2. 粉身碎骨浑不怕——倾身于社稷之中第32-34页
   3. 终留清白在人间——皇权下悲剧命运第34-35页
  (二) 为己求荣的徐有贞第35-39页
   1. 议南迁屡不得重用第36-37页
   2. 积极参与夺门之变第37-38页
   3. 无奈之流放生活第38-39页
  (三) 寄身从容之境的吴与弼第39-41页
   1. 屡诏屡辞第39-40页
   2. 不计功名,寄身从容之境第40-41页
   3. 皇权的牵制第41页
 三、 皇权下儒生的无奈与明朝转衰第41-43页
第三章 大礼议之争中儒生与皇权的关系第43-54页
 一、 大礼议之争的缘起第43页
 二、 儒生的抗礼与妥协第43-53页
  (一) 杨廷和等儒生与世宗针锋相对第43-46页
   1. 杨廷和等儒生的抗礼力争第43-44页
   2. 左顺门事件——儒生的集体流血牺牲第44-45页
   3. 议礼后之变局第45-46页
  (二) 附和于世宗的张璁第46-49页
   1. 议礼初首倡帝旨第46-47页
   2. 与抗礼派的分庭抗争第47-48页
   3. 干进后的命运第48-49页
  (三) 王守仁与世宗的纠葛第49-53页
   1. 议礼之初的沉默第49-50页
   2. 王阳明的起用与嘉靖帝的支持第50-52页
   3. 皇权的变化与心学的发展第52-53页
 三、 儒生对皇权的依附与明朝的衰落第53-54页
第四章 东林党争中儒生与皇权的关系第54-69页
 一、 癸巳大计与东林党的兴起第54页
 二、 皇权不作为下的儒生第54-67页
  (一) 忍痛事君父的叶向高第54-59页
   1. 怠政皇帝与首辅叶向高第54-57页
   2. 叶向高与宦官的关系第57-59页
  (二) “阉党骨干”顾秉谦第59-61页
   1. 谄媚魏忠贤第59-60页
   2. 捕杀东林,残害忠良第60页
   3. 终入阉党传第60-61页
  (三) 山中宰相陈继儒第61-67页
   1. 告弃衣巾,绝进取之道第61-63页
   2. 陈继儒迂回经世方式第63-64页
   3. 治世思想—韬光养晦第64-65页
   4. 远离皇权却履薄临深第65-67页
 三、 儒生的无力抗争与明朝的灭亡第67-69页
结语第69-72页
 一、 儒生与皇权关系的变化与国家兴衰第69-70页
 二、 皇权下儒生的悲剧命运第70-71页
 三、 儒生的际遇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致谢第75-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语境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A Context-based Approach
下一篇:民国前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1912-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