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新闻调查》的发展历程及栏目特色 | 第12-18页 |
第一节 《新闻调查》的发展历程 | 第12-15页 |
一、 《新闻调查》的衍生 | 第12页 |
二、 《新闻调查》的演变历程 | 第12-15页 |
第二节 《新闻调查》的栏目特色与发展困境 | 第15-18页 |
一、 做有我国特色的新闻调查栏目 | 第15-16页 |
二、 《新闻调查》的发展趋势及困境 | 第16-18页 |
第二章 《60 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历程 | 第18-28页 |
第一节 《60 分钟》的奠基人——唐·休伊特 | 第18-22页 |
一、 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式的诞生——《60 分钟》的起源 | 第18-19页 |
二、 唐·休伊特在《60 分钟》的创举 | 第19-20页 |
三、 唐·休伊特的传播理念 | 第20-22页 |
第二节 《60 分钟》的常青树——迈克·华莱士 | 第22-25页 |
一、 华莱士——美国电视新闻界的硬汉 | 第22-23页 |
二、 犀利的提问与独立的品格——华莱士与《60 分钟》的灵魂 | 第23-25页 |
第三节 《60 分钟》的栏目特色 | 第25-28页 |
一、 杂志式编排 | 第25-26页 |
二、 故事化的叙述模式 | 第26-27页 |
三、 独立客观的栏目风格 | 第27页 |
四、 明星制作团队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中美新闻文化背景下的《新闻调查》与《60 分钟》对比研究 | 第28-49页 |
第一节 新闻文化物质层面比较下的《新闻调查》与《60 分钟》 | 第29-32页 |
一、 栏目名称及标志 | 第29-30页 |
二、 播出时间及时长 | 第30-31页 |
三、 栏目定位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新闻文化体制层面比较下的《新闻调查》与《60 分钟》 | 第32-35页 |
一、 新闻事业的体系结构 | 第32-33页 |
二、 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 | 第33-35页 |
第三节 新闻文化精神层面比较下的《新闻调查》与《60 分钟》 | 第35-49页 |
一、 思维方式: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 第35-41页 |
二、 传播理念:“报喜不报忧”与原罪意识 | 第41-45页 |
三、 语态环境:高语境与低语境 | 第45-49页 |
第四章 全球化语境的传播时代下《新闻调查》的困境与突围 | 第49-58页 |
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的传播时代下《新闻调查》的困境 | 第49-53页 |
一、 揭秘性报道匮乏,监督力度薄弱,竞争力较弱 | 第50-51页 |
二、 缺乏国际视野,影响力度较低 | 第51-52页 |
三、 偏爱大众话语,精英话语亟待拯救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新闻调查》及电视调查节目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 第53-58页 |
一、 增加内幕性调查节目比重,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调查报道 | 第53-54页 |
二、 重塑精英话语,打造精品栏目,提升媒介公信力 | 第54-55页 |
三、 正确处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积极应对全球化语境传播时代的挑战 | 第55-58页 |
注释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