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7-22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 第22-39页 |
·城乡统筹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城乡统筹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城乡统筹的研究综述 | 第23-26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26-39页 |
·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典理论 | 第26-30页 |
·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综述 | 第30-39页 |
3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 第39-57页 |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 | 第39-44页 |
·行政强制下的农村劳动力的集中转移(1949-1978) | 第39-40页 |
·市场引导下农村劳动力的自发转移(1979-1997) | 第40-42页 |
·市场导向下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1997年以来) | 第42-44页 |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 | 第44-56页 |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 第44-51页 |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景分析 | 第5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分析 | 第57-67页 |
·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的影响因素 | 第57-58页 |
·农户的调查与LOGIT回归分析 | 第58-63页 |
·样本与数据来源 | 第58-59页 |
·问卷调查中农民意愿分析 | 第59-61页 |
·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的实证研究 | 第61-63页 |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城乡统筹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及途经分析 | 第67-85页 |
·农业集约经营与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转移 | 第67-71页 |
·农业集约经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 | 第67-68页 |
·农业集约经营的动力机制 | 第68-71页 |
·农户兼业经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71-82页 |
·农村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 | 第71-72页 |
·农户兼业发展趋势及劳动力流向 | 第72-76页 |
·我国不同区域农户兼业及农业发展的聚类分析 | 第76-81页 |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户兼业特点 | 第81-82页 |
·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82-84页 |
·乡镇企业发展现状 | 第82页 |
·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6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增收效应分析 | 第85-93页 |
·从收入来源结构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第85-88页 |
·工资性收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 第86-87页 |
·收入来源构成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 第87-88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88-92页 |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 第88-89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农民收入的相关关系分析 | 第89-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7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93-103页 |
·劳动者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 第93-95页 |
·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的制约 | 第95-97页 |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 | 第97-99页 |
·社会吸纳劳动力能力的制约 | 第99-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8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 第103-117页 |
·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 | 第103-106页 |
·巩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提高未来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 | 第103-104页 |
·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竞争力 | 第104-106页 |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 | 第106-109页 |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误区,维护社会基本稳定 | 第106-107页 |
·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创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第107-109页 |
·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109-112页 |
·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自愿参保意识 | 第109-110页 |
·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 第110页 |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 | 第110-112页 |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创新,维护农村社保健康发展 | 第112页 |
·增进消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 第112-116页 |
·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113页 |
·壮大乡镇企业规模,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 | 第113-114页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 第114页 |
·加强地区经济联系,推动劳动力异地转移 | 第114-115页 |
·发挥劳动资源优势,带动劳动力跨国转移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研究结论 | 第117页 |
·创新之处 | 第117-118页 |
·研究展望与不足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个人简介 | 第126-127页 |
导师简介 | 第127-129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附录 | 第131-135页 |
附录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问卷 | 第131-133页 |
附录二 农村劳动力调查相关表 | 第133-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