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相关问题及其防治研究 | 第11-18页 |
·石漠化定义 | 第11页 |
·石漠化成因 | 第11-12页 |
·石漠化特征 | 第12-13页 |
·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研究 | 第13-14页 |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 | 第14-15页 |
·喀斯特地区评价研究 | 第15-16页 |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防治措施体系 | 第16-18页 |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研究存在问题和未来趋势 | 第18-21页 |
·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1-23页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7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植被调查 | 第24-25页 |
·土壤调查 | 第25-26页 |
·气象资料收集 | 第26页 |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4. 黔中喀斯特白云岩地区气候特征 | 第27-31页 |
·旬平均气温及降雨量变化 | 第27-28页 |
·相对湿度与气温变化规律 | 第28页 |
·降雨量特征 | 第28-30页 |
·旬平均降雨量变化规律 | 第28-29页 |
·降雨量的年内分配 | 第29页 |
·降雨量的年际变化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5. 黔中喀斯特白云岩地区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群落特征 | 第31-37页 |
·主要物种 | 第31-32页 |
·群落组成 | 第32-33页 |
·群落高度、密度及盖度变化 | 第33-34页 |
·物种多样性变化 | 第34-36页 |
·物种丰富度 | 第34-35页 |
·物种多样性 | 第35页 |
·群落均匀度和显著度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6. 黔中喀斯特白云岩地区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土壤特征 | 第37-48页 |
·土壤物理性质 | 第38-40页 |
·土壤孔隙度及容重 | 第38-39页 |
·土壤颗粒组成 | 第39-40页 |
·土壤水变化规律 | 第40-43页 |
·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变化规律 | 第41-42页 |
·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化 | 第42-43页 |
·土壤养分特征 | 第43-47页 |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43-44页 |
·土壤氮、磷、钾含量 | 第44-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7. 黔中喀斯特白云岩地区植被自然演替阶段划分及植被恢复困难度评价 | 第48-64页 |
·黔中喀斯特白云岩地区植被自然演替阶段划分 | 第48-53页 |
·植被自然演替阶段划分的主要原则 | 第48-49页 |
·植被自然演替阶段划分过程 | 第49-53页 |
·黔中喀斯特白云岩地区植被自然恢复困难度评价 | 第53-62页 |
·评价原则和指标筛选 | 第54-55页 |
·评价思路 | 第55页 |
·评价过程 | 第55-59页 |
·评价结果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8. 黔中喀斯特白云岩地区植被恢复对策 | 第64-73页 |
·喀斯特白云岩地区植被恢复不利因素分析 | 第64-65页 |
·人为因素 | 第64页 |
·自然因素 | 第64-65页 |
·喀斯特白云岩地区植被恢复有利因素分析 | 第65-66页 |
·黔中喀斯特白云岩地区的植被恢复 | 第66-73页 |
·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措施现状 | 第66-68页 |
·黔中喀斯特白云岩地区的不同植被恢复策略 | 第68-71页 |
·退耕还林 | 第71页 |
·其他综合配套技术 | 第71-73页 |
9. 结论与讨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附表 | 第85-87页 |
个人简介 | 第87-88页 |
导师简介 | 第88-89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