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4页 |
| 1. 本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 第8页 |
| 2. 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8-9页 |
| 3.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 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概述 | 第14-24页 |
| ·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 | 第14-17页 |
| ·马克思主义的人力资源观 | 第14-15页 |
| ·西方学者的人力资本理论 | 第15-16页 |
| ·人力资源的其他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 ·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 第17-18页 |
| ·人力资源的概念 | 第17页 |
| ·人力资源的特点 | 第17-18页 |
| ·高校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 第18-20页 |
| ·高校人力资源的概念 | 第18-19页 |
| ·高校人力资源的特点 | 第19-20页 |
|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 | 第20-24页 |
|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 | 第20页 |
|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 | 第20-21页 |
|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4-38页 |
| ·高校人力资源的现状 | 第24-28页 |
| ·陕西省高校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 第24-25页 |
| ·陕西省高校人力资源的结构分析 | 第25-28页 |
|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 ·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 第28-29页 |
| ·高校人力资源流动不合理 | 第29-30页 |
|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职能不足 | 第30-31页 |
| ·高校人力资源的竞争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31-32页 |
| ·高校人才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2-38页 |
| ·教育人才市场不完善 | 第32-33页 |
| ·政府宏观调控不力 | 第33页 |
| ·教育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 第33页 |
| ·高校办学自主权缺失 | 第33-34页 |
| ·现行人事聘任制度有缺陷 | 第34页 |
| ·高校自身缺乏科学定位 | 第34-35页 |
| ·教师人才竞争激励功能弱化 | 第35-38页 |
| 第三章 、国外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经验的借鉴 | 第38-50页 |
| ·美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 第38-41页 |
| ·契约式的人才聘任制 | 第38-40页 |
| ·动态化的人才资源开发 | 第40-41页 |
| ·日本高校人才资源开发模式 | 第41-44页 |
| ·日本独特的教授终身雇佣制度 | 第41-42页 |
| ·学术权力至上的独立办学体制 | 第42-43页 |
| ·多元化的教师激励机制 | 第43-44页 |
| ·美、日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启示 | 第44-50页 |
|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开发的前提 | 第44-46页 |
| ·多元化的激励制度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方法 | 第46-47页 |
| ·具有终身教育理念的培训体系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 | 第47-50页 |
| 第四章 、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策略 | 第50-58页 |
|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师队伍建设理念 | 第50-51页 |
| ·人本管理理念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转变 | 第50页 |
| ·树立高校目标与员工目标相统一的开发观念 | 第50-51页 |
| ·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服务理念 | 第51页 |
| ·制定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 | 第51-52页 |
| ·规范人力资源培训和任用机制 | 第52-54页 |
| ·实行岗位合同聘任制 | 第52页 |
| ·实行教授终身制与聘任制相结合的模式 | 第52-53页 |
| ·建立有效的人才培训机制 | 第53-54页 |
| ·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 第54-56页 |
| ·加强政府干预力度,建立法律化的引导机制 | 第54页 |
| ·完善人力资源流动市场 | 第54-55页 |
| ·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 第55页 |
| ·提高教师自身的诚信水平 | 第55-56页 |
| ·发挥优秀退休人员的余热作用 | 第56页 |
| ·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模式 | 第56-58页 |
| ·积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 第56页 |
| ·建立目标激励机制 | 第56-57页 |
| ·建立工作环境激励机制 | 第57页 |
| ·建立专业地位的个性激励机制 | 第57页 |
| ·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X高校某二级学院教师队伍结构的实证研究 | 第58-64页 |
| ·背景资料 | 第58页 |
| ·教师队伍结构的实证分析 | 第58-62页 |
| ·年龄结构 | 第58-59页 |
| ·职称和学历结构 | 第59-61页 |
| ·学缘结构 | 第61-62页 |
| ·教师队伍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 第62-64页 |
| ·优化教师的职称结构 | 第62页 |
| ·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 第62页 |
| ·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个人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