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第12-15页 |
一、对西方学徒制再度兴起的思考 | 第12-13页 |
二、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困境的疑惑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18页 |
一、关于中国学徒制的研究 | 第15页 |
二、关于国外学徒制的发展历史研究 | 第15-16页 |
三、关于学徒制的国际比较研究 | 第16-17页 |
四、关于学徒制的经济价值研究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徒制的演变与特征 | 第21-32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艺徒制的演变 | 第21-27页 |
一、雏形期:原始社会的艺徒制 | 第21-22页 |
二、萌芽、发展期:奴隶社会的艺徒制 | 第22-24页 |
三、成熟、衰落期:封建社会的艺徒制 | 第24-27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徒制的特征 | 第27-32页 |
一、艺徒制实施过程中的特征 | 第27-29页 |
二、官府宏观控制下的艺徒制特征 | 第29-32页 |
第三章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情况及特征 | 第32-44页 |
第一节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情况 | 第32-40页 |
一、学徒制的体系结构 | 第32-35页 |
二、学徒制的管理结构 | 第35-36页 |
三、学徒制的法制框架 | 第36-37页 |
四、学徒制的具体实施 | 第37-40页 |
第二节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特征 | 第40-44页 |
一、广泛的社会参与 | 第40-41页 |
二、阶梯化的学徒制体系 | 第41-42页 |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培训与考评 | 第42-43页 |
四、适应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理念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中国古代艺徒制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比较 | 第44-55页 |
第一节 两种学徒制的比较框架 | 第44-46页 |
第二节 两种学徒制的共同点 | 第46-50页 |
一、保守传统的文化背景 | 第46-47页 |
二、相似的教育目标、内容及实施过程 | 第47-48页 |
三、形式多样的组织管理机构 | 第48页 |
四、以能力结果为基准的认证、考评 | 第48-49页 |
五、积极参与的行会组织 | 第49页 |
六、不够完备的法律框架 | 第49-50页 |
第三节 两种学徒制的不同点 | 第50-55页 |
一、发展背景:历史演变及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 | 第50-51页 |
二、体系、框架的差异:缺失、粗糙对比完整、科学 | 第51-52页 |
三、教学方法的差异:单一的工作现场教学对比工读交替 | 第52页 |
四、经费投入机制的差异:各方自主对比政府主导 | 第52-53页 |
五、培训过程中的其他差异 | 第53-55页 |
第五章 两种学徒制对建立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 第55-65页 |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 第55-61页 |
一、健全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制度 | 第55-56页 |
二、完善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 | 第56-57页 |
三、优化公平、高效的经费机制 | 第57-58页 |
四、搭建以行业为主的校企合作平台 | 第58-59页 |
五、建立优秀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 第59-61页 |
第二节 构建完善的内部发展标准 | 第61-65页 |
一、制定严格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 第61-62页 |
二、开发能力本位的培训、考评标准 | 第62-63页 |
三、确立“双师型”的职教师资标准 | 第63页 |
四、重塑职业道德标准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