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孟子(孟轲,公元前390~前305年)论文

孟子仁和哲学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第11-12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1页
  (二) 选题的意义第11-12页
 二、文献综述第12-14页
  (一) 孟子的“人性论”思想第12-13页
  (二) 孟子的“仁政”思想第13页
  (三) 孟子“民主”与“民本”思想第13页
  (四) 孟子德治与法治思想第13-14页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4-15页
  (一) 研究方法第14页
  (二) 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二章 五伦:家庭仁和第15-22页
 一、父慈子孝第15-19页
  (一) 孟子的“父慈”观第15-16页
  (二) 孟子的孝道观第16-19页
 二、兄友弟恭第19-20页
 三、夫妇有别第20-22页
  (一) 先秦夫妻关系思想的基本观点第20页
  (二) 孟子“夫妻有别”的基本内涵第20-22页
第三章 仁政:政治仁和第22-29页
 一、性善论:孟子政治仁和的理论基础第22-23页
 二、孟子政治仁和中的君民关系第23-27页
  (一) 利民安民第24页
  (二) 关心人民疾苦第24-25页
  (三) 重视、尊重民意第25页
  (四) 与民同乐、与民同享第25-26页
  (五) 民贵君轻第26页
  (六) 注重教化第26-27页
 三、孟子政治仁和中的君臣关系第27-29页
  (一) 君臣主敬第27-28页
  (二) 格君心之非第28页
  (三) 以道事君第28-29页
第四章 教化与爱物:社会仁和第29-35页
 一、教化:人和之本第29-32页
  (一) 孔子的“先富后教”思想第29-30页
  (二) 孟子道德教化的物质基础第30页
  (三) 孟子道德教化的实现过程第30-32页
 二、爱物:天人相和之道第32-35页
  (一) 孟子天人相和之道的理论基础及实现途径第32-33页
  (二) 孟子天人相和之道的具体主张第33-35页
第五章 孟子仁和哲学的意义与局限第35-42页
 一、孟子家庭仁和的积极意义与局限第35-36页
  (一) 孟子家庭仁和的积极意义第35-36页
  (二) 孟子家庭仁和哲学的局限性第36页
 二、孟子政治仁和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第36-38页
  (一) 孟子政治仁和的积极意义第36-38页
  (二) 孟子政治仁和哲学思想局限性第38页
 三、孟子社会仁和思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第38-42页
  (一) 孟子社会仁和现实意义第38-40页
  (二) 孟子社会仁和的局限性第40-42页
结束语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致谢第46-47页
附录A: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研究
下一篇:墨子的管理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