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英文缩略词 | 第13-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9页 |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6-25页 |
| ·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17-19页 |
| ·短距离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19-21页 |
| ·宽带无线接入网的特点 | 第21-23页 |
| ·协作接入与协作资源调度 | 第23-25页 |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25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和贡献 | 第25-27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7-28页 |
| ·课题来源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异构无线网络协作速率控制研究综述 | 第29-40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标准、组织等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 ·协作接入的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 ·协作速率分配的研究现状 | 第34-37页 |
| ·协作速率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基于协商对策论的速率分配及其实现 | 第40-67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博弈论概述 | 第40-45页 |
| ·博弈的分类 | 第41-42页 |
| ·博弈的表述形式 | 第42-44页 |
| ·Nash 均衡解 | 第44页 |
| ·核和 Shapley 值 | 第44-45页 |
| ·协商对策论 | 第45-51页 |
| ·概述 | 第45-46页 |
| ·Nash 协商对策解 | 第46-50页 |
| ·非对称协商对策论 | 第50-51页 |
| ·基于非对称协商对策论负载均衡的速率分配算法 | 第51-60页 |
| ·概述 | 第51-52页 |
| ·速率分配的数学模型 | 第52-54页 |
| ·基于破产博弈论的速率分配算法 | 第54-56页 |
| ·速率分配的均衡度 | 第56-57页 |
| ·仿真和性能分析 | 第57-60页 |
| ·基于非对称协商对策论快速传输的速率分配算法 | 第60-65页 |
| ·概述 | 第60页 |
| ·速率分配的数学模型 | 第60-62页 |
| ·速率分配算法 | 第62-63页 |
| ·传输时间和公平性指数 | 第63-64页 |
| ·仿真和性能分析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四章 基于无线随机接入代价函数的协作速率分配 | 第67-80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IEEE802.11 的随机接入 | 第67-70页 |
| ·IEEE 802.11 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 | 第67-68页 |
| ·信道忙率和信道利用率 | 第68-70页 |
| ·基于接入代价函数的速率分配 | 第70-79页 |
| ·速率分配的数学模型 | 第70页 |
| ·随机接入的价格函数 | 第70-71页 |
| ·基于频带宽度的价格函数 | 第71页 |
| ·速率分配的最优解 | 第71-73页 |
| ·性能指标 | 第73-74页 |
| ·网络语音质量的客观评估 | 第74-75页 |
| ·仿真和性能分析 | 第75-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五章 基于势博弈的速率控制 | 第80-90页 |
| ·引言 | 第80页 |
| ·势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 第80-82页 |
| ·基于势博弈的速率控制 | 第82-88页 |
| ·速率控制的数学模型 | 第82-85页 |
| ·仿真和性能分析 | 第85-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第六章 异构无线网络多速率控制的应用及规范化设计 | 第90-104页 |
| ·引言 | 第90页 |
| ·异构无线网络多速率控制的应用 | 第90-94页 |
| ·基于智能 AP 的异构网络架构 | 第90-92页 |
| ·智能 AP 的结构 | 第92-94页 |
| ·终端模块的结构 | 第94页 |
| ·异构无线网络协作传输的接口和传输流程 | 第94-102页 |
| ·互操作架构及模型 | 第94-97页 |
| ·网络发现和协作传输流程 | 第97-98页 |
| ·鉴权方式 | 第98-102页 |
| ·UMA 鉴权 | 第99页 |
| ·DHKey 的生成 | 第99页 |
| ·AuthKey 和 KeyWrapKey 的生成 | 第99-100页 |
| ·Hash 值的推导 | 第100页 |
| ·安全 WSS 连接建立 | 第100-102页 |
| ·数据传输 | 第102页 |
| ·计费 | 第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 结论 | 第104-107页 |
| 研究总结 | 第104-105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7页 |
| 附录 | 第117-122页 |
| 附录 1 推论 3-1 证明 | 第117-118页 |
| 附录 2 推论 3-5 证明 | 第118-119页 |
| 附录 3 式(4-14)的证明 | 第119-120页 |
| 附录 4 安全 hash 算法(SHA-256) | 第120页 |
| 附录 5 加密 hash 消息认证代码(HMAC-SHA-256) | 第120页 |
| 附录 6 公钥的生成 | 第120-121页 |
| 附录 7 加密随机数的生成 | 第121页 |
| 附录 8 用于 Diffie-Hellman 交换的 3072bit MODP 组 | 第121-12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
| 致谢 | 第123-124页 |
| 附件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