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新闻自由释义 | 第11-16页 |
(一) 新闻自由的概念 | 第11-14页 |
1. 宪法为什么要保护新闻自由 | 第11-12页 |
2. 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关系 | 第12-14页 |
(二) 新闻自由的民主价值 | 第14-16页 |
1. 促进民主参与 | 第14页 |
2. 推进宪政建设 | 第14-16页 |
二、中国新闻自由的法律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24页 |
(一) 中国新闻自由的法律保护现状 | 第16-19页 |
1. 立法保护现状 | 第16-18页 |
2. 司法保护现状 | 第18-19页 |
(二) 中国新闻自由的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19-24页 |
1. 新闻自由权在立法领域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2. "事先审查"制度的存在 | 第20-21页 |
3. 行政干预严重导致权利异化 | 第21-22页 |
4. 新闻自由权在司法领域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三、美国保护新闻自由的经验 | 第24-28页 |
(一) "曾格案"—新闻自由确立的标志 | 第24页 |
(二) "抵制征兵案"—"清楚与现存危险"原则 | 第24-26页 |
(三) "禁止周刊诽谤案"——"禁止事先限制与审查"原则 | 第26页 |
(四) "《纽约时报》案"——"实际恶意"原则 | 第26-28页 |
四、中国新闻自由的法律保护体系的完善 | 第28-33页 |
(一) 立法体系的完善 | 第28-29页 |
1. 保障新闻媒体的对外自主权 | 第28-29页 |
2. 保障新闻媒体的对内自主权 | 第29页 |
(二) 实行"事后审查"制度 | 第29-30页 |
(三) 司法体系的完善 | 第30-33页 |
1. 实行宪法司法化 | 第30页 |
2. 公务人员提起名誉权诉讼—"实际恶意"原则 | 第30-31页 |
3. 普通公民提起名誉权诉讼—"过错"原则 | 第31页 |
4. 不要求所有细节真实原则 | 第31页 |
5.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相分离的原则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