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泊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21页 |
·选题的目的和价值 | 第12-16页 |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内容结构和篇章安排 | 第18-21页 |
第2章 澹泊的伦理内涵分析 | 第21-54页 |
·澹泊定义 | 第21-36页 |
·澹泊是心境 | 第21-26页 |
·澹泊是富有德性的心境 | 第26-31页 |
·澹泊是德性和智慧融合的心境 | 第31-36页 |
·澹泊的构成要素 | 第36-54页 |
·超然物外 | 第37-39页 |
·志存高远 | 第39-44页 |
·心态平和 | 第44-48页 |
·知止知足 | 第48-54页 |
第3章 中外传统伦理中的澹泊思想 | 第54-111页 |
·道家澹泊思想诠释 | 第54-68页 |
·道法自然 | 第54-57页 |
·清静无为 | 第57-59页 |
·清心寡欲 | 第59-62页 |
·谦下不争 | 第62-68页 |
·儒家澹泊因素分析 | 第68-83页 |
·以义制利 | 第68-71页 |
·以理制情 | 第71-75页 |
·安贫乐道 | 第75-78页 |
·贵和致中 | 第78-83页 |
·佛教澹泊思想概述 | 第83-96页 |
·以智化欲 | 第84-87页 |
·谦忍和顺 | 第87-88页 |
·物我两泯 | 第88-90页 |
·悟空断苦 | 第90-96页 |
·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中的澹泊观念分析 | 第96-111页 |
·节制 | 第96-99页 |
·中道 | 第99-103页 |
·自然 | 第103-105页 |
·自足 | 第105-111页 |
第4章 澹泊与其他道德品质的关系 | 第111-136页 |
·与自制的关系 | 第111-116页 |
·自制:道德心理的自我约束 | 第111-114页 |
·自制是澹泊产生的理性基础 | 第114-116页 |
·与反省的关系 | 第116-121页 |
·反省:道德人格不断成熟的自我叩问 | 第117-119页 |
·澹泊中渗透着反省的因子 | 第119-121页 |
·与谦恭的关系 | 第121-126页 |
·谦恭:一种为人处世的美德 | 第121-123页 |
·谦恭是澹泊人格的重要呈现 | 第123-126页 |
·与意志的关系 | 第126-131页 |
·意志:坚定而恒久的道德心性力量 | 第126-129页 |
·澹泊源于道德意志的长期磨砺 | 第129-131页 |
·与进取的关系 | 第131-136页 |
·进取:对理想实现的执著心态 | 第131-133页 |
·澹泊是饱含道德追求的精神进取 | 第133-136页 |
第5章 澹泊的培育 | 第136-158页 |
·澹泊培育的认识论前提 | 第136-140页 |
·占有与拥有 | 第136-138页 |
·实现个体的优雅生存 | 第138-140页 |
·澹泊培育是一个道德认知心理发展的过程 | 第140-143页 |
·澹泊伴随道德判断结构的形成而产生 | 第140-141页 |
·澹泊表征道德发展机制的成熟 | 第141-142页 |
·澹泊与道德行为定向呈正相关 | 第142-143页 |
·澹泊培育的途径 | 第143-158页 |
·社会阅历 | 第143-145页 |
·知识储备 | 第145-149页 |
·理性修养 | 第149-153页 |
·性情陶冶 | 第153-158页 |
第6章 澹泊的心理调适功能 | 第158-181页 |
·恢弘志气的培育 | 第159-164页 |
·澹泊明志 | 第159-161页 |
·澹泊得志 | 第161-164页 |
·宠辱不惊的镇定 | 第164-170页 |
·何谓宠辱不惊 | 第164-166页 |
·澹泊保持宠辱不惊的镇定 | 第166-170页 |
·不骄不躁的务实 | 第170-175页 |
·浮躁不安的克星 | 第170-172页 |
·急功近利的制衡 | 第172-175页 |
·高远理想的萌发 | 第175-181页 |
·理想:生存之超越性追求 | 第175-176页 |
·澹泊激发高远理想 | 第176-181页 |
结语 | 第181-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197页 |
致谢 | 第197-1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98-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