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4页 |
(一)、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三)、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概述 | 第14-48页 |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 第14-17页 |
1、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 第14页 |
2、学术界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不同定义及争论 | 第14-16页 |
3、笔者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 第16-17页 |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 第17-30页 |
1、网络群体性事件基于网络层面的特点 | 第17-18页 |
(1) 高度的放大器 | 第17-18页 |
(2) 快速的传播器 | 第18页 |
2、网络群体性事件基于社会层面的特点 | 第18-19页 |
(1) 现实与虚拟并存型 | 第18页 |
(2) 现实诱发型网络群体性事件 | 第18页 |
(3) 现实诱发网内网外变异型 | 第18-19页 |
3、网络群体性事件今后的演变发展特点 | 第19-20页 |
(1) 事件发生日趋增多且传播迅速,影响力更加广泛 | 第19页 |
(2) 重大社会公共问题已成为网群事件关注的热点 | 第19页 |
(3) 包括网群事件在内的网络民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日益重视 | 第19-20页 |
(4) 网络规范与制度还不完善,对网群事件监管存在空白 | 第20页 |
(三)、国外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 第20-30页 |
1、网络媒体管理的归属 | 第20-21页 |
2、各国均在干预网络舆论 | 第21页 |
3、世界各国的网络管理模式具有差异性 | 第21-22页 |
4、世界各国的管理方式多元化 | 第22-27页 |
① 美国:多重机制维护下的网络安全 | 第23-25页 |
② 实名制为韩国网络安全保驾护航 | 第25-27页 |
③ 澳大利亚:多"管"齐下治理互联网 | 第27页 |
④ 英、法、德等国家网络监管特有特点 | 第27页 |
5、世界各国互联网监管经验的启示 | 第27-30页 |
① 建规立制,依法管理 | 第27-28页 |
② 网上执法 警方配合 | 第28-29页 |
③ 推行网络实名制 | 第29-30页 |
二、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 第30-33页 |
(一)、伴随网络技术的革新发展,网络集群已形成规模 | 第30页 |
(二)、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公共管理现状 | 第30-33页 |
1、我国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公共管理处于起步阶段 | 第30-31页 |
2、转型时期政府部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实困难 | 第31-33页 |
(1) 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主体既有开放性特征又有隐蔽性特征 | 第31-32页 |
(2) 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形成具有迅速性特征和复杂性特征 | 第32页 |
(3) 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具有情绪化和难以控制的特征 | 第32-33页 |
三、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问题分析 | 第33-40页 |
(一)、互联网技术层面所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1、互联网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 | 第33-34页 |
2、互联网日常监管亟待加强 | 第34页 |
(二)、政府职能管理层面所存在的问题 | 第34-40页 |
1、政府职能部门观念、认识不到位 | 第34-35页 |
2、政府处置的方法手段不科学 | 第35-36页 |
3、政府与群众的互动不畅,信息不公开且不对称 | 第36-38页 |
4、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 第38页 |
5、投入不足 | 第38-39页 |
7、境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我政权的干扰颠覆 | 第39-40页 |
四、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可行性途径 | 第40-48页 |
(一)、转变治理理念 | 第40-41页 |
(二)、掌握信息情报 | 第41页 |
(三)、增设新的诉求通道 | 第41-42页 |
(四)、建立敏感政策领域的预判预警制度 | 第42页 |
(五)、政府加强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 | 第42-46页 |
1、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2、控制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可行性措施 | 第43-46页 |
① 建立网络舆论监测体系 | 第43-44页 |
② 构建政府与民众间的常设网络互动平台 | 第44-45页 |
③ 强化"舆论领袖"的正向引导效力 | 第45-46页 |
④ 发挥"把关人"的积极引导作用 | 第46页 |
(六)、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 第46-47页 |
(七)、建立健全法制体系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