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第2章 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3-21页 |
·对盈余管理的界定 | 第13-14页 |
·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 第14-16页 |
·技术原因——权责发生制 | 第14-15页 |
·现实原因——信息不对称 | 第15-16页 |
·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收益理论与盈余管理 | 第16-17页 |
·有效市场理论与盈余管理 | 第17页 |
·产权经济学与盈余管理 | 第17-18页 |
·中美盈余管理问题的现状概述 | 第18-21页 |
·美国盈余管理的现状概述 | 第18-19页 |
·中国盈余管理的现状概述 | 第19-21页 |
第3章 中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比较分析 | 第21-31页 |
·现阶段中国转轨经济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21-26页 |
·筹资动机 | 第21-25页 |
·保全职位 | 第25页 |
·贷款动机 | 第25-26页 |
·美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26-28页 |
·获得奖金 | 第26-27页 |
·债务契约 | 第27页 |
·逃避管制成本 | 第27-28页 |
·迎合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 | 第28页 |
·中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异同及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比较中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异同 | 第28-29页 |
·中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异同的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第4章 中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比较 | 第31-42页 |
·中国上市公司常见的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31-36页 |
·计提减值准备 | 第31-32页 |
·关联方交易 | 第32-33页 |
·会计政策变更 | 第33-34页 |
·资产重组 | 第34-35页 |
·财政补贴 | 第35-36页 |
·美国上市公司常见的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36-38页 |
·收入操纵 | 第36-37页 |
·成本费用操纵 | 第37-38页 |
·中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异同及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比较中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异同 | 第38-39页 |
·中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异同的原因分析 | 第39页 |
·中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特征的比较 | 第39-42页 |
·主体比较 | 第39-40页 |
·动机比较 | 第40页 |
·管理对象的比较 | 第40页 |
·手段的比较 | 第40-41页 |
·后果比较 | 第41-42页 |
第5章 美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治理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 第42-49页 |
·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减少盈余管理的施展空间 | 第42-44页 |
·改革会计准则制定的程序 | 第42页 |
·不断完善会计准则的内容 | 第42-44页 |
·改善证券市场监管环境,减少盈余管理的政策诱因 | 第44-45页 |
·在股权结构中形成股权制衡,加强盈余管理的内部约束 | 第45-46页 |
·加强和完善审计监督模式,强化盈余管理的外部约束 | 第46-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