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图表索引 | 第8-10页 |
注释表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BIT技术概述 | 第12页 |
1.2 本文问题背景 | 第12-15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创新点 | 第16页 |
1.5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数字电路故障情况分析及故障模型建立 | 第18-33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数字电路故障成因 | 第18页 |
2.3 数字电路故障类别 | 第18-19页 |
2.3.1 局部故障和全局故障 | 第18页 |
2.3.2 永久性故障和暂时性故障 | 第18-19页 |
2.3.3 单故障和多故障 | 第19页 |
2.4 数字电路故障建模总体思想 | 第19-20页 |
2.5 中央处理器(CPU)功能电路模块故障建模 | 第20-22页 |
2.6 一般组合/时序逻辑功能电路模块故障建模 | 第22-23页 |
2.7 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功能电路模块故障建模 | 第23-30页 |
2.7.1 RAM工作原理及分类 | 第23-25页 |
2.7.2 RAM中物理缺陷与故障表现分析 | 第25-27页 |
2.7.3 RAM故障建模技术概述 | 第27-28页 |
2.7.4 本文RAM故障模型建立 | 第28-30页 |
2.8 专用集成电路(ASIC)功能电路模块故障建模 | 第30-31页 |
2.9 只读存储器(ROM)功能电路模块故障建模 | 第31页 |
2.10 内/外部信号转换接口功能电路模块故障建模 | 第31页 |
2.11 外部通讯接口功能电路模块故障建模 | 第31-32页 |
2.12 电源功能电路模块故障建模 | 第32页 |
2.13 数字电路模块内部故障与管脚故障等效分析 | 第32页 |
2.1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数字电路BIT技术研究 | 第33-52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BIT技术分类 | 第33页 |
3.3 本文BIT总体测试思想 | 第33页 |
3.4 数字电路典型功能电路模块BIT技术研究 | 第33-45页 |
3.4.1 CPU功能电路模块的BIT测试 | 第33-37页 |
3.4.2 一般组合/时序逻辑功能电路模块的BIT测试 | 第37页 |
3.4.3 RAM功能电路模块的BIT测试 | 第37-42页 |
3.4.4 专用集成电路功能电路模块的BIT测试方法 | 第42页 |
3.4.5 ROM功能电路模块的BIT测试方法 | 第42-43页 |
3.4.6 内/外部信号转换接口功能电路模块的BIT测试方法 | 第43-44页 |
3.4.7 外部通讯接口功能电路模块的BIT测试方法 | 第44-45页 |
3.4.8 电源功能电路模块的BIT测试方法 | 第45页 |
3.5 BIT算法实现及工程应用 | 第45-51页 |
3.5.1 BIT算法实现的总体设计思想 | 第45-46页 |
3.5.2 基于MCS-51原理性样机的BIT算法实现 | 第46-48页 |
3.5.3 故障注入接口电路 | 第48-49页 |
3.5.4 基于i960被测系统的BIT算法工程应用 | 第49-51页 |
3.6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数字电路故障注入技术研究 | 第52-77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数字电路故障注入技术概述 | 第52-54页 |
4.2.1 软件故障注入方法 | 第52-53页 |
4.2.2 硬件故障注入方法 | 第53-54页 |
4.3 本文故障注入方法研究总体思想 | 第54-55页 |
4.4 基于双向开关的故障注入方法 | 第55-56页 |
4.5 基于后驱动技术的故障注入方法 | 第56-59页 |
4.5.1 基于后驱动技术的故障注入方法原理及实现 | 第57-59页 |
4.5.2 基于后驱动技术的故障注入方法安全容限 | 第59页 |
4.6 故障注入方法实现——故障注入系统研制 | 第59-60页 |
4.7 宿主机软件设计思想及实现 | 第60-65页 |
4.7.1 宿主机软件总体设计思想 | 第60-61页 |
4.7.2 宿主机软件界面设计 | 第61-62页 |
4.7.3 宿主机软件编码实现 | 第62-65页 |
4.8 故障注入器硬件 | 第65-70页 |
4.8.1 故障注入器硬件总体设计思想 | 第65-66页 |
4.8.2 故障注入器母板硬件 | 第66-68页 |
4.8.3 故障注入器主控板硬件 | 第68-69页 |
4.8.4 故障注入器子板硬件 | 第69-70页 |
4.9 故障注入器软件 | 第70-72页 |
4.9.1 故障注入器主控板软件 | 第70-71页 |
4.9.2 故障注入器子板软件 | 第71-72页 |
4.10 智能化测试适配器研制 | 第72-74页 |
4.11 故障注入试验—故障注入方法和BIT测试方法验证 | 第74-76页 |
4.12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数字电路Smart BIT技术研究 | 第77-106页 |
5.1 引言 | 第77页 |
5.2 Smart BIT技术概述 | 第77-80页 |
5.2.1 美国Smart BIT技术研究进展 | 第77-79页 |
5.2.2 我国开展的Smart BIT技术研究 | 第79-80页 |
5.3 本文Smart BIT技术研究总体思想 | 第80页 |
5.4 虚警成因分析 | 第80-81页 |
5.5 环境数据仿真 | 第81-82页 |
5.6 BIT报告与环境仿真数据融合 | 第82-83页 |
5.7 Smart BIT神经网络选择 | 第83-85页 |
5.7.1 当前主要神经网络类型及特点 | 第83-85页 |
5.7.2 Smart BIT神经网络选择原则 | 第85页 |
5.8 基于监督式学习算法神经网络的Smart BIT技术研究 | 第85-94页 |
5.8.1 BP网络概述及改进算法 | 第85-87页 |
5.8.2 RBF网络概述 | 第87-88页 |
5.8.3 Levenberg-Marquardt(LM)算法概述 | 第88-92页 |
5.8.4 基于监督式学习算法神经网络的Smart BIT实现 | 第92-94页 |
5.9 基于ART-2网络的Smart BIT技术研究 | 第94-105页 |
5.9.1 ART网络概述 | 第94-95页 |
5.9.2 竞争学习及自稳定学习机制 | 第95-97页 |
5.9.3 ART-2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工作过程 | 第97-100页 |
5.9.4 ART-2网络存在的两项不足及改进算法 | 第100-103页 |
5.9.5 采用ART-2网络的Smart BIT技术实现 | 第103-105页 |
5.10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06-107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作者攻博期间论文与成果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7页 |
附录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