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序论 | 第8-10页 |
·研究动机 | 第8-9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 | 第10-12页 |
·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 | 第12-14页 |
·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 | 第14-17页 |
·论述集体记忆与想象的共同体对于文化身份之建构 | 第17-18页 |
·品牌内涵 | 第18-23页 |
·产品 | 第18-21页 |
·品牌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3-26页 |
·研究计划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个案分析法(Case Study) | 第25页 |
·次级资料分析法(Secondary Data Analysis) | 第25-26页 |
·文献分析法(Literature Review) | 第26页 |
第四章 文化身份做为品牌内涵—掌生谷粒个案探究 | 第26-46页 |
·掌生谷粒粮商号简介 | 第26-27页 |
·掌生谷粒的营销分析 | 第27-28页 |
·以产品做分析 | 第27-28页 |
·以品牌做分析 | 第28页 |
·商品内涵中的文化身份—掌生谷粒的商品与营销理念 | 第28-43页 |
·掌生谷粒商品中的乡土情物元素 | 第28-39页 |
·掌生谷粒理念中的乡土情物关怀 | 第39-43页 |
·农家优先获利 | 第39-40页 |
·包装是种自我认同 | 第40页 |
·米做为一种礼品 | 第40-41页 |
·将营销回归商品的本质 | 第41-42页 |
·替产品说故事 | 第42页 |
·对于现代生活的反思 | 第42-43页 |
·文化身份作为想象与记忆的空间—文化混杂对于认同追寻的催化 | 第43-46页 |
·文化混杂的背景对于理论的发想—Benedict Anderson与Stuart Hall | 第43-44页 |
·文化混杂的背景对于个案的启发—掌生谷粒创办人与台湾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