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制度概述 | 第10-20页 |
一、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涵义 | 第10-15页 |
(一) 仲裁和调解的概念和特征 | 第10-14页 |
(二)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法律意义 | 第14-15页 |
二、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历史沿革 | 第15-20页 |
(一)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在中国的起源 | 第15-17页 |
(二)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 第17-20页 |
第二章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理论分析 | 第20-31页 |
一、支持和反对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理论 | 第20-25页 |
(一) 支持者的理论 | 第20-22页 |
(二) 反对者的理论 | 第22-23页 |
(三)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理论分析 | 第23-25页 |
二、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 第25-31页 |
(一)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可行性 | 第25-29页 |
(二) 仲裁中调解制度的意义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实务问题研究 | 第31-40页 |
一、调解建议的提出 | 第31-34页 |
(一) 争议的可调解性 | 第31-32页 |
(二) 提出调解建议的时机 | 第32-33页 |
(三) 提出调解建议时应当告知当事人的相关内容 | 第33-34页 |
二、仲裁员在调解程序中应具备的能力 | 第34-37页 |
(一) 受信任的能力 | 第34-35页 |
(二) 保持公平、中立的能力 | 第35页 |
(三) 交流能力 | 第35-37页 |
三、仲裁中的调解参加人 | 第37-38页 |
(一) 当事人 | 第37页 |
(二) 仲裁员 | 第37页 |
(三) 当事人的代理人 | 第37-38页 |
四、仲裁员担任调解员时的任务和工作范围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对我国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制度的思考与立法构建 | 第40-47页 |
一、立法现状 | 第40-41页 |
二、问题与思考 | 第41-43页 |
(一) 仲裁员与调解员身份重合问题 | 第41-42页 |
(二) 仲裁程序与调解程序衔接问题 | 第42页 |
(三) 调解方式问题 | 第42页 |
(四) 信息的保密与披露问题 | 第42-43页 |
三、立法构建 | 第43-47页 |
(一) 程序构建的指导思想 | 第43-44页 |
(二) 具体程序规则的构建 | 第44-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