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概述 | 第8-18页 |
第一节 民事诉讼模式的一般理论 | 第8-11页 |
一、"模式"的界定 | 第8页 |
二、民事诉讼模式的一般理论 | 第8-9页 |
三、民事诉讼模式的传统分类 | 第9-11页 |
第二节 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一般理论 | 第11-18页 |
一、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1-12页 |
二、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定义 | 第12-13页 |
三、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基础内容构架及价值 | 第13-18页 |
第二章 国外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考察 | 第18-22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考察 | 第18-20页 |
一、德国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考察 | 第18-19页 |
二、日本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考察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考察 | 第20-22页 |
一、英国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考察 | 第20-21页 |
二、美国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考察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我国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发展分析 | 第22-27页 |
第一节 选择构建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一、我国民事诉讼模式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22-23页 |
二、我国选择构建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我国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在立法上的体现 | 第24-27页 |
一、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在立法上的变迁 | 第24-26页 |
二、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在立法上的制度支撑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我国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制度重构的若干建议 | 第27-33页 |
第一节 我国构建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可行性基础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重构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一、当事人与法院(法官)诉讼地位平等 | 第28页 |
二、法官与当事人相互协作、相互制约 | 第28页 |
三、充分考虑并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诉讼权利和自由 | 第28-29页 |
第三节 重构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应完善的基本制度 | 第29-31页 |
一、重构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 | 第29-30页 |
二、强化释明权制度 | 第30-31页 |
三、明确当事人的真实义务 | 第31页 |
第四节 重构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配套措施 | 第31-33页 |
一、改变各级法官的诉讼观念 | 第31-32页 |
二、强化律师的作用 | 第32页 |
三、提升民众的现代法律观念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注释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后记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