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本土化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刑事和解概述 | 第8-17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概念 | 第8-11页 |
一、刑事和解的基本含义 | 第8-9页 |
二、刑事和解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9-11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特点 | 第11-13页 |
一、轻缓性 | 第11-12页 |
二、补偿性 | 第12页 |
三、参与性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刑事和解的基本原则 | 第13-17页 |
一、自愿原则 | 第13-14页 |
二、平等原则 | 第14-15页 |
三、维护公共利益原则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我国引入刑事和解的必要性 | 第17-28页 |
第一节 当前我国刑事诉讼制度需要改革 | 第17-22页 |
一、忽视了被害人利益 | 第17-19页 |
二、矫正效果并不理想 | 第19-20页 |
三、不利于各项社会关系的恢复 | 第20-21页 |
四、司法效率相对低下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制度的独特优越性 | 第22-28页 |
一、保障了被害人权益 | 第22-23页 |
二、预防犯罪并帮助犯罪人回归社会 | 第23-24页 |
三、有效地恢复了社会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 第24-26页 |
四、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引入刑事和解的可行性 | 第28-34页 |
第一节 引入刑事和解的基础 | 第28-32页 |
一、政治基础 | 第28-29页 |
二、政策基础 | 第29-30页 |
三、文化基础 | 第30-31页 |
四、制度基础 | 第31页 |
五、实践基础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引入可能的障碍 | 第32-34页 |
一、观念转变上的困难 | 第33页 |
二、立法上的跟进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刑事和解制度设计 | 第34-39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基本制度设计 | 第34-37页 |
一、适用范围 | 第34-35页 |
二、启动条件 | 第35页 |
三、主持机构 | 第35-36页 |
四、基本程序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制度的配套制度 | 第37-39页 |
一、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 | 第37-38页 |
二、建立相应的被害人保护制度 | 第38页 |
三、建立国家的刑事补偿机制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