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及其协调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5-24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人地关系理论 | 第15页 |
·城市人居环境科学 | 第15-16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6-17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7-1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协调发展的理论 | 第19-20页 |
·国内外人居环境研究概况 | 第20-24页 |
·国内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国外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4-30页 |
·自然概况 | 第24页 |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气候 | 第24页 |
·水文条件 | 第24页 |
·经济概况 | 第24-26页 |
·经济综合实力 | 第25页 |
·产业结构 | 第25-26页 |
·人居环境概况 | 第26-30页 |
·自然生态环境 | 第26-27页 |
·人工建设环境 | 第27-28页 |
·人文社会环境 | 第28-30页 |
4 沈阳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研究 | 第30-41页 |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0-31页 |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30页 |
·全面性原则 | 第30页 |
·层次性原则 | 第30页 |
·区域性原则 | 第30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0页 |
·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0-31页 |
·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1-32页 |
·沈阳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 第32-35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32-33页 |
·确定权重 | 第33页 |
·原始数据的获取及计算结果 | 第33-35页 |
·沈阳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动态分析 | 第35-41页 |
·1990~1998 年波动发展阶段 | 第37-38页 |
·1999~2001 年稳定发展阶段 | 第38-39页 |
·2002~2005 年快速发展阶段 | 第39-41页 |
5 沈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研究 | 第41-48页 |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41页 |
·全面性原则 | 第41页 |
·代表性原则 | 第41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41页 |
·可获得性原则 | 第41页 |
·独立性原则 | 第41页 |
·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41页 |
·沈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 第41-45页 |
·因子分析法 | 第41-42页 |
·计算方法及工作原理 | 第42-43页 |
·原始数据的获取及计算 | 第43-45页 |
·沈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动态分析 | 第45-48页 |
·1990~1995 年低水平快速发展阶段 | 第46页 |
·1996~2001 年中水平稳定发展阶段 | 第46页 |
·2002~2005 年高水平飞速发展阶段 | 第46-48页 |
6 沈阳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 第48-56页 |
·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 第48-53页 |
·关联度的定义 | 第48-49页 |
·灰色系统协调度计算模型 | 第49-51页 |
·沈阳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计算 | 第51-53页 |
·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度分析 | 第53-56页 |
·人居环境总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分析 | 第54页 |
·人居环境子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分析 | 第54-56页 |
7 优化沈阳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6-62页 |
·人居环境优化对策 | 第56-60页 |
·自然生态环境方面 | 第56-57页 |
·人工建设环境方面 | 第57-59页 |
·人文社会环境方面 | 第59-60页 |
·经济优化对策 | 第60-62页 |
·推行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发展道路 | 第60页 |
·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市功能 | 第60页 |
·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外向度 | 第60-62页 |
8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