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5页 |
| ·研究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 ·对流天气产生的原因 | 第9页 |
| ·研究对流天气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 ·研究的强对流过程的重要手段 | 第10页 |
| ·对流云模式的发展简要回顾 | 第10-13页 |
| ·国外对流云模式的发展 | 第10-12页 |
| ·国内对流云模式的发展 | 第12-13页 |
| ·论文内容 | 第13-15页 |
|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三维冰雹云模式介绍 | 第15-29页 |
| ·模式结构特点 | 第15页 |
| ·模式中的基本假设 | 第15-16页 |
| ·模式控制方程组 | 第16-17页 |
|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17-19页 |
| ·侧边界条件 | 第17-18页 |
| ·上下边界条件 | 第18-19页 |
| ·初始条件 | 第19页 |
| ·对流启动方式 | 第19-21页 |
| ·热泡启动方式 | 第20页 |
| ·湿泡启动方式 | 第20页 |
| ·湿热泡启动方式 | 第20页 |
| ·低层冷空气出流辐合启动方式 | 第20-21页 |
| ·近地层参数化 | 第21页 |
| ·模式中的主要微物理过程 | 第21-22页 |
| ·暖云微物理过程 | 第21-22页 |
| ·冷云微物理过程 | 第22页 |
| ·模式的催化功能 | 第22-23页 |
| ·模式求解 | 第23-29页 |
| ·数值求解技术 | 第23-24页 |
| ·差分方案 | 第24-26页 |
| ·求解过程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对流启动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29-33页 |
| ·参数分析 | 第29-30页 |
| ·边界层厚度BLD(Boundary Layer Depth) | 第29页 |
| ·自由对流高度LFC(Level of Free Convection) | 第29页 |
| ·对流有效位能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 第29-30页 |
| ·对流抑制能量CIN(Convective Inhibition) | 第30页 |
| ·相对温度RH(Relative Humidity) | 第30页 |
| ·特征因子与对流发展与否的关系分析 | 第30-33页 |
| 第四章 初始扰动对冰雹云影响的模拟研究 | 第33-53页 |
| ·个例分析 | 第33页 |
| ·初始扰动方式对对流云发展的影响 | 第33-42页 |
| ·扰动范围相同 | 第34-38页 |
| ·模拟云高度相同 | 第38-42页 |
| ·热泡扰动方式下初始扰动的影响 | 第42-50页 |
| ·扰动厚度对对流云发生发展的影响 | 第44-46页 |
| ·水平扰动尺度对对流云发生发展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扰动位温偏差不同对对流云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扰动中心高度对对流云的影响 | 第48-50页 |
| ·不同层结条件下初始扰动对云和降水的影响 | 第50-5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5页 |
| ·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和论文发表情况 | 第59-60页 |
| 附图 | 第60-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