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师生关系论文

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导论 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建构的意义第11-33页
 一、对构建教育本质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第11-13页
 二、对认识和实现教育目的意义第13-15页
 三、对构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第15-17页
 四、对构建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第17-19页
 五、对构建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第19-20页
 六、范式转换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20-33页
  (一) 范式视界第21页
  (二) 范式转换第21-30页
  (三) 新范式的意义第30-33页
第一章 中西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第33-54页
 一、中国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第33-46页
  (一) 孔子“如父子”师生关系第33-35页
  (二) 封建时期“如君臣”师生关系第35-39页
  (三) 建国后“如主客”师生关系第39-46页
 二、西方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第46-54页
  (一) 苏格拉底朴素平等的师生关系第46-47页
  (二) 赫尔巴特“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第47-48页
  (三) 杜威“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第48-49页
  (四) 新兴哲学思潮下的师生关系第49-50页
  (五) 现代西方实证性师生关系第50-54页
第二章 师生主体间性思想的理论基础第54-72页
 一、英文单词“intersubjectivity”的词源学的考释第54-55页
  (一) 英语解释的本义第54-55页
  (二) 汉语翻译不同称谓的辨析第55页
 二、西方哲学中不同层面“主体间性”的意蕴与整合第55-65页
  (一) 他者是可还原的我第55-57页
  (二) 在世界之中第57-59页
  (三) 视界融合第59-61页
  (四) 语言中的交往第61-62页
  (五)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62-63页
  (六) 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的总体价值旨归第63-65页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间性”思想考察与批判第65-69页
  (一) 儒学中“仁”的主体间性意味第65-67页
  (二) 庄子论“辩”中的主体间性意味第67-69页
 四、中西主体间性理论之比较第69-72页
  (一) 思维路径的比较第69页
  (二) 理论局限性的比较第69-70页
  (三) 融合的切入点第70-72页
第三章 师生主体间性理论的确证和本质特征第72-102页
 一、师生主体间性理论逻辑确证第72-84页
  (一) 历史逻辑第72-74页
  (二) 学理逻辑第74-78页
  (三) 理论确证第78-84页
 二、师生主体间性理论的本质特征第84-102页
  (一) 师生始终是教育主体而非客体第84-86页
  (二) 师生主体间性中主体是合理的新主体第86-87页
  (三) 师生主体间性是对传统主体性的超越第87-89页
  (四) 师生主体间与主客体的主体性有本质区分第89-90页
  (五) 创新性论证了主体性二分法第90-93页
  (六) 孕育师生平等和谐的价值应然第93-94页
  (七) 展现交互共生的价值取向第94-99页
  (八) 以师生主体性为基础的主体间指导学习第99-102页
第四章 师生主体间性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第102-136页
 一、师生主体间性教学理解何以可能第102-124页
  (一) 理论依据第102-107页
  (二) 有效前提第107-110页
  (三) 理解媒体第110-124页
 二、师生主体间性教学特点第124-128页
  (一) 平等性和指导性共融第124-126页
  (二) 共识性与创新性共融第126页
  (三) 差异性和共通性共融第126-127页
  (四) 交互性与发展性共融第127-128页
 三、师生主体间性:教学效能的价值追求第128-131页
  (一) 教学过程的基本价值第128-129页
  (二) 实现教学效能的保障第129-130页
  (三) 扬弃传统教学目的理路第130-131页
  (四) 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根本之道第131页
 四、师生主体间性理念建构教学效能方略第131-136页
  (一) 转变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思维方式第131-132页
  (二) 变革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第132-133页
  (三) 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第133-136页
第五章 师生主体间性的德育理论与实践第136-153页
 一、师生主体间性德育的价值取向第136-140页
  (一) 混沌未化的取向第136-137页
  (二) 等级森严的取向第137-138页
  (三) 主客二元的取向第138-139页
  (四) 师生主体间性取向第139-140页
 二、师生主体间性德育理论建构第140-144页
  (一) 理论内涵第141-143页
  (二) 合理性辩护第143-144页
 三、现实师生道德教育困境的表征第144-146页
  (一) 外在仪式第144-145页
  (二) 意义弱化第145页
  (三) 简单、不连续性第145-146页
 四、师生主体间性德育的实践理路第146-153页
  (一) 基本前提第146-147页
  (二) 基本保障第147-148页
  (三) 基本条件第148-151页
  (四) 关键要素第151页
  (五) 基本途径第151-153页
第六章 师生主体间性的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第153-172页
 一、管理理论的主体间性转向第153-158页
  (一) 古典管理理论第153-154页
  (二) 现代管理理论第154-156页
  (三) 管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第156-158页
 二、班级管理的主体间性转向第158-163页
  (一) 古典班级管理理论的流变第158-159页
  (二) 现代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第159-161页
  (三) 师生主体间性班级管理理论的确立第161-163页
 三、师生主体间性班级管理的特点、原则和策略第163-172页
  (一) 特点第163-165页
  (二) 原则第165-168页
  (三) 策略第168-172页
余论:哲学和教育相互彰显的理想情怀第172-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4页
致谢第184-18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连续下坡路段汽车行驶特性与制动器制动性能研究
下一篇:热经济学理论在空冷凝汽机组经济性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