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课题源起、研究现状与创新 | 第10-14页 |
一、课题的源起 | 第10-11页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学术创新点 | 第11-14页 |
第一章 背景——“重写文学史”:文学史观的流变 | 第14-30页 |
第一节:文学·文学史 | 第14-16页 |
1. 文学史含义:文学历史的客观性与研究的主观性之汇合 | 第14页 |
2. 文学观与历史观:概念的时代性、主体性对文学史研究的影响 | 第14-16页 |
第二节:文学史·文学史观·文化系统 | 第16-30页 |
1. 草创期:林传甲与黄人文学史——文学史观的初酿 | 第16-20页 |
2. 发展期:胡适、郑振铎、刘大杰及其他——文学史观的多元演化动因 | 第20-24页 |
3. 变异期:红色的泛滥——文学史观一元化给文学史书写的启示 | 第24-26页 |
4. 转型期:政治破坚与世界学术背景下文学史观念多元走向 | 第26-30页 |
第二章 消费主义图景下接受美学文学史观建构的可能性 | 第30-46页 |
第一节:消费社会——一个迫近中国的社会图景 | 第30-33页 |
1. 经济全球化——中国消费社会形成的国际动力 | 第30页 |
2. 国家经济政策——变革传统消费观念的国家动力 | 第30-31页 |
3. 社会阶层结构新变——消费社会形成的民间动力 | 第31-32页 |
4. 消费特征——消费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呈现趋势 | 第32-33页 |
第二节:接受美学文学史观——对传统文学史观的挑战 | 第33-41页 |
1. 社会思潮、哲学思想概述——接受美学形成的背景 | 第33-35页 |
2. 阅读·意义生成与文学史——接受美学对传统文学史的置疑 | 第35-37页 |
3. 读者本位·历时与共时·接受与效果史——姚斯文学史观的设想 | 第37-41页 |
第三节:可能性——消费主义图景下建构接受美学文学史观 | 第41-46页 |
1. 受众中心——消费主义思想影响接受美学文学史观之一 | 第41-42页 |
2. 思想越界——消费主义思想影响接受美学文学史观之二 | 第42-43页 |
3. 形成的同步性——消费主义图景影响接受美学文学史观之三 | 第43-46页 |
第三章 消费主义图景下接受美学文学史观建构的探讨 | 第46-72页 |
第一节:消费社会中文学要素的新变 | 第46-55页 |
1. 文学市场——文学要素身份的吁求 | 第46-52页 |
2. 多重化与大众化——消费时代读者的身份考查 | 第52-55页 |
第二节:消费主义图景下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建构探讨 | 第55-72页 |
1. 历时性理论构架在消费主义图景下的探究 | 第56-61页 |
2. 共时性理论构架在消费主义图景下的探究 | 第61-70页 |
3、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关系之简评 | 第70-72页 |
第四章 经典:纳入消费主义图景下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讨论 | 第72-88页 |
第一节:经典·文学经典·经典危机 | 第72-75页 |
1. 由宗教到文学:经典概念的演变及其特征 | 第72-73页 |
2. 经典危机 | 第73-75页 |
第二节:经典的品质与经典化:从接受美学文学史观谈起 | 第75-88页 |
1. 经典品质、经典化与共时性体系中的“读者”多重艺术价值期待 | 第75-84页 |
2. 经典的未来 | 第84-88页 |
结语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后记 | 第97-101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