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补文官群体与晚清政治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绪论 | 第15-25页 |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的述评 | 第15-20页 |
一、文官人事管理制度研究述评 | 第16-18页 |
二、文官群体及候补文官群体研究述评 | 第18-20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选题的意义等 | 第20-25页 |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0-21页 |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1-22页 |
三、选题的意义 | 第22-25页 |
第一章 候补文官的分布与人事管理 | 第25-60页 |
第一节 候补文官内涵的界定及其它 | 第25-29页 |
一、候补文官含义与界定 | 第25-27页 |
二、无地方之责:候补文官职事的性质 | 第27页 |
三、称谓种种及其区别 | 第27-28页 |
四、待缺候补文官的存在是清朝独有的现象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候补文官的分布与成因 | 第29-43页 |
一、时间分布与成因 | 第30-37页 |
二、空间分布与成因 | 第37-42页 |
三、行业分布与成因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候补文官存在的必要性 | 第43-46页 |
一、中央和地方事务"差委乏人" | 第44页 |
二、官僚队伍的"蓄水池" | 第44-45页 |
三、人才的历练 | 第45-46页 |
四、疏通选途,刺激报捐,及时自效 | 第46页 |
第四节 候补文官的人事管理 | 第46-60页 |
一、候补文官的分发 | 第47-48页 |
二、候补官员的任用 | 第48-56页 |
三、候补文官的考核 | 第56-60页 |
第二章 候补文官群体及其特征 | 第60-92页 |
第一节 候补文官群体的构成 | 第60-63页 |
一、候补文官的具体名义 | 第60页 |
二、候补文官的构成 | 第60-62页 |
三、候补文官纵向构成的特点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候补文官群体的特征 | 第63-68页 |
一、候补文官群体 | 第64-66页 |
二、候补文官群体的特征 | 第66-68页 |
第三节 候补文官的社会流动 | 第68-76页 |
一、体制内对流 | 第68-70页 |
二、跨体制的"两栖" | 第70-76页 |
三、体制内外的对流 | 第76页 |
第四节 候补文官的生活与心态 | 第76-92页 |
一、候补文官的生活状态 | 第77-87页 |
二、候补官员的心态 | 第87-92页 |
第三章 候补文官与传统事务 | 第92-119页 |
第一节 晚清传统事务及其新变化 | 第92-96页 |
一、常规性行政与社会事务大增 | 第92页 |
二、传统性质的突发事务大量兴起 | 第92-95页 |
三、新变化对候补文官的新要求 | 第95-96页 |
第二节 职事:常规和临时事务 | 第96-108页 |
一、候补文官与刑名事务 | 第97-101页 |
二、候补文官与钱谷事务 | 第101-103页 |
三、候补文官与社会事务 | 第103-106页 |
四、候补文官与其他杂务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传统职事与候补文官的互动影响 | 第108-112页 |
一、候补文官群体在传统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 第108-110页 |
二、从事传统事务对候补文官的意义 | 第110-112页 |
第四节 具有双重特性的差委制 | 第112-119页 |
一、临时性差事是常规性事务的补充 | 第113-115页 |
二、差委制具有柔性或弹性的特点 | 第115-119页 |
第四章 候补文官与新式事务 | 第119-156页 |
第一节 候补文官从事实业经营与管理 | 第120-126页 |
第二节 候补文官投身外交和宪政事务 | 第126-133页 |
第三节 候补文官参与军警和教育事务 | 第133-140页 |
第四节 候补文官的应变与自变 | 第140-156页 |
一、候补文官比较多地投身新式事务的原因 | 第140-147页 |
二、应变:候补文官在新式事务中的贡献 | 第147-152页 |
三、自变:投身新式事务对候补文官的反作用 | 第152-156页 |
第五章 候补冗官与晚清吏治窳败 | 第156-177页 |
第一节 对法定任用制度的冲击 | 第157-166页 |
一、候补冗官的存在和作为有损法定制度 | 第158-160页 |
二、候补官员任用中的人脉关系和金钱原则 | 第160-162页 |
三、为解决候补官员的生存问题,制定调剂之法 | 第162-164页 |
四、大批候补官员违例在幕府任幕僚 | 第164-166页 |
第二节 候补文官素质和能力低下 | 第166-169页 |
第三节 奔竞与滥用对官场风气的破坏 | 第169-172页 |
第四节 "掠夺式"的署缺与差使 | 第172-177页 |
一、候补官员差委时的巧取豪夺 | 第172-174页 |
二、候补官员特别败坏的原因 | 第174-177页 |
第六章 矛盾与变革:候补冗官因果链 | 第177-230页 |
第一节 候补冗官问题:矛盾汇结点 | 第177-183页 |
一、正途与异途的矛盾 | 第177-178页 |
二、内选与外补的矛盾 | 第178-180页 |
三、历练与"听鼓"的矛盾 | 第180-181页 |
四、破格与按格的矛盾 | 第181-182页 |
五、更调与久任的矛盾 | 第182-183页 |
第二节 晚清官绅的改革建议 | 第183-194页 |
一、停止捐纳实官的建议 | 第183-185页 |
二、改革保举制的建议 | 第185-186页 |
三、调整选补、署缺和分发规定的建议 | 第186-187页 |
四、裁冗局、冗差和冗员的建议 | 第187-189页 |
五、严格甄别和考核的建议 | 第189-191页 |
六、以候补官员代替幕友和书吏的建议 | 第191页 |
七、提高候补官员素养的建议 | 第191-194页 |
八、停止分发候补官员的建议 | 第194页 |
第三节 晚清政府对候补冗官问题的调整 | 第194-218页 |
一、限保举 | 第195-196页 |
二、停捐纳 | 第196页 |
三、止分发 | 第196-198页 |
四、汰局差 | 第198-199页 |
五、严考核 | 第199-202页 |
六、重培训 | 第202-215页 |
七、改官制 | 第215-218页 |
第四节 两难:清季改革候补冗官问题的结局 | 第218-230页 |
一、旧问题、旧矛盾遗存 | 第218-221页 |
二、新问题、新矛盾涌现 | 第221-226页 |
三、候补冗官问题难以克服的深层根源 | 第226-230页 |
结语 | 第230-237页 |
征引史料与参考论著 | 第237-248页 |
后记 | 第248-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