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作用下雍家山隧道进口震裂边坡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8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龙门山前山断裂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1-14页 |
·“5.12”地震前龙门山前山断裂的研究历史 | 第11-12页 |
·“5.12”地震后龙门山前山断裂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地震动力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4-16页 |
·边坡地震动力作用研究历史 | 第14-15页 |
·边坡地震动力作用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研究区基本地质条件 | 第18-25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8-19页 |
·地理位置与交通 | 第18页 |
·气象水文 | 第18-19页 |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地层岩性 | 第20-21页 |
·地质构造 | 第21-22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3页 |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 第23-24页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4-25页 |
第3章 研究区龙门山前山断裂破碎带工程地质特性 | 第25-38页 |
·研究区前山断裂破碎带基本特征及分区 | 第25-27页 |
·研究区前山断裂破碎带基本特征 | 第25-26页 |
·研究区出露活断层破碎带的分区 | 第26-27页 |
·前山断裂破碎带的物质结构 | 第27-29页 |
·前山断裂破碎带的物质组成 | 第27-28页 |
·前山断裂破碎带颗粒分析 | 第28-29页 |
·前山断裂破碎带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29-34页 |
·前山断裂破碎带的采样位置 | 第29-30页 |
·前山断裂破碎带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30-34页 |
·前山断裂破碎带的微观物质成分及构造 | 第34-36页 |
·前山断裂的活动性质分析 | 第36-38页 |
·前山断裂的发育分布及错动形式 | 第36页 |
·前山断裂的活动历史 | 第36-38页 |
第4章 雍家山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及变形机理 | 第38-44页 |
·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 | 第38-41页 |
·不稳定斜坡后缘 | 第40-41页 |
·不稳定斜坡侧边界 | 第41页 |
·不稳定斜坡前缘 | 第41页 |
·不稳定斜坡变形机理分析 | 第41-44页 |
·不稳定斜坡变形特征 | 第41-42页 |
·不稳定斜坡震裂机制分析 | 第42-44页 |
第5章 边坡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 第44-74页 |
·FLAC 概述 | 第44-54页 |
·FLAC 的基本原理 | 第44-46页 |
·FLAC 的非线性动力反应相关因素 | 第46-54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5页 |
·物理力学参数选取 | 第55-56页 |
·天然状态下不稳定斜坡数值模拟研究 | 第56-58页 |
·系统不平衡力 | 第56-57页 |
·应力、应变特征 | 第57页 |
·位移变形等值线图 | 第57-58页 |
·地震动力作用下不稳定斜坡数值模拟研究 | 第58-71页 |
·地震波的输入及参数选取 | 第58-61页 |
·地震动力响应时程分析 | 第61-67页 |
·隧道进口边坡变形破坏分析 | 第67-71页 |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边坡稳定性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74-76页 |
1 结论 | 第74-75页 |
2 建议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