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传统聚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5-16页 |
·聚落研究的主要领域和新发展 | 第1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7-18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8页 |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第18-20页 |
第2章 上甘棠村历史沿革文化、地理 | 第20-24页 |
·上甘棠村历史沿革 | 第20-22页 |
·地理环境及概况 | 第20页 |
·千年历史村落 | 第20-22页 |
·上甘棠村经济与文化 | 第22-24页 |
·经济概况 | 第22页 |
·文化及民俗 | 第22-24页 |
第3章 上甘棠的环境空间和建筑 | 第24-50页 |
·上甘棠村选址与环境格局 | 第24-28页 |
·运用风水理论择佳地建村 | 第24-27页 |
·因地制宜、巧建环境格局 | 第27-28页 |
·民居建筑形式与特点 | 第28-40页 |
·上甘棠民居建筑形式 | 第28-29页 |
·民居建筑的类型划分 | 第29-32页 |
·公共建筑 | 第32-40页 |
·上甘棠的防卫系统 | 第40-42页 |
·防水 | 第40页 |
·防御 | 第40-41页 |
·防火 | 第41-42页 |
·上甘棠的环境艺术 | 第42-50页 |
·聚落环境艺术 | 第42-47页 |
·庭院环境艺术 | 第47-50页 |
第4章 上甘棠村聚落形态的文化性及建成环境分析 | 第50-71页 |
·文化与行为相关研究成果 | 第50-53页 |
·建筑文化对人的行为影响 | 第50-51页 |
·建筑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 第51-53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对上甘棠聚落的衍变影响 | 第53-57页 |
·古代自然崇拜对自然生态的适应 | 第55页 |
·防卫心理的外化 | 第55-56页 |
·聚落形态演变与文化、社会的关联 | 第56-57页 |
·上甘棠村的文化底蕴 | 第57-61页 |
·村名由来 | 第57-58页 |
·摩崖石刻、匾额 | 第58-61页 |
·公共建筑的深层空间寓意 | 第61页 |
·传统聚落建成环境分析 | 第61-71页 |
·聚落格局、发展变化 | 第61-64页 |
·聚落的空间意象 | 第64-65页 |
·院落建成环境及意义表达 | 第65-66页 |
·人文背景下的深层含义 | 第66-71页 |
第5章 上甘棠村未来的保护开发措施 | 第71-76页 |
·对上甘棠保护的原则及措施 | 第71-73页 |
·形成古村落保护的完整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内容 | 第71页 |
·实物调查、完善资料、确定保护等级 | 第71-72页 |
·重视社会法制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宣传 | 第72页 |
·调整区域,增加新功能,对古民居进行保护性更新 | 第72-73页 |
·上甘棠旅游开发现状 | 第73-74页 |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 | 第74-76页 |
·明确旅游开发公司的责、权、利,保证村民得到经济实惠 | 第74页 |
·挖掘和恢复原有文化传统,承接千年古村风情 | 第74-75页 |
·增加文化景观,避免对聚落文化的破坏性开发 | 第75-76页 |
第6章 传统乡土聚落营建经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76-83页 |
·传统乡土聚落及民居的经验 | 第77-81页 |
·尊重自然生态,依山建屋不占良田 | 第77-78页 |
·小尺度和可识别性、方向性 | 第78页 |
·向心性和空间层次的利用 | 第78页 |
·文化的潜在联系作用 | 第78-79页 |
·边缘性、使用功能的复合性 | 第79页 |
·特色与不可替代性 | 第79-80页 |
·路径的场所化 | 第80-81页 |
·公共生活及互助互利 | 第81页 |
·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营建 | 第81-83页 |
结语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8-89页 |
附录B(上甘棠村的族规、祖训) | 第89-92页 |
附录C(上甘棠村的摩崖石刻碑文、诗文)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