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2 研究现状及相关评价 | 第12-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3 相关概念及内涵的界定 | 第16-19页 |
·“高等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培养模式”内涵的界定 | 第17-18页 |
·培养模式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18-19页 |
4 研究方法及论文实施的可行性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实施的可行性 | 第20页 |
5 重点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重点 | 第20页 |
·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我国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及人才培养 | 第22-29页 |
1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22-23页 |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 第22页 |
·我国高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22-23页 |
2 我国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的演变历程 | 第23-26页 |
·师范教育的正式起步及人才培养 | 第23-24页 |
·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萌芽与缓慢发展 | 第24-25页 |
·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时期 | 第25-26页 |
3 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选择 | 第26-29页 |
·学徒式的培养模式 | 第26-27页 |
·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 | 第27页 |
·产学研结合的协作培养模式 | 第27-28页 |
·专业学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模式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国外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29-41页 |
1 世界高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29-31页 |
·第一阶段:19世纪中期到二次大战前 | 第29页 |
·第二阶段:二次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 | 第29-30页 |
·第三阶段:70年代中期至今 | 第30-31页 |
2 美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 | 第31-37页 |
·美国研究生培养概述 | 第31-32页 |
·美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 第32-36页 |
·美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价及借鉴 | 第36-37页 |
3 丹麦阿尔堡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 第37-41页 |
·阿尔堡模式概述 | 第37-38页 |
·阿尔堡模式分析 | 第38-40页 |
·阿尔堡模式评价及借鉴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41-54页 |
1 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 第41-42页 |
·培养规模逐渐扩大 | 第41页 |
·培养方式不断创新 | 第41页 |
·课程内容不断创新 | 第41-42页 |
2 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 | 第42-54页 |
·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 | 第42-43页 |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调查结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 第54-71页 |
1 高等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构建 | 第54-56页 |
·“人文精神”培养 | 第54-55页 |
·“品德结构”培养 | 第55页 |
·“知、能结构”培养 | 第55-56页 |
·“素质结构”培养 | 第56页 |
2 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入学形式构建 | 第56-58页 |
·改革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报考资格 | 第57页 |
·采用“分层制”入学形式 | 第57-58页 |
·提倡“连续性”入学形式 | 第58页 |
3 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构建 | 第58-65页 |
·调整培养年限,实行灵活学制 | 第59-60页 |
·院校研究案例教学——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新视角 | 第60-61页 |
·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情感教学 | 第61-62页 |
·高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 | 第62-64页 |
·科研、学术活动 | 第64页 |
·教学实践 | 第64-65页 |
4 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质量评价构建 | 第65-67页 |
·加大中期考核力度,确保培养质量 | 第65页 |
·学位论文与答辩的审核 | 第65-67页 |
·科研质量的评定 | 第67页 |
5 “两层三段式”培养模式构建 | 第67-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72-7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81页 |